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世界史736中国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俄密约》

【答案】《中俄密约》指1896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俄国在莫斯科签订的条约,全称为《中俄御敌互助援助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相援助;②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③中国允许俄国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④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通过这一密约,沙俄政府把侵略势力深入到了中国东北三省。

2. 萍浏醴起义

【答案】萍浏醴起义是清末同盟会策动的武装起义。1906年夏,黄兴派刘道一、蔡绍南等返回湖南整顿会党,宣传革命,得到会党首领龚春台的响应。龚春台密谋起义,创立洪江会,设宗籍贯于麻石,势力发展到萍乡、浏阳和醴陵等县。1906年12月3日,龚春台率二三千人在麻石起义,各地会党首领先后响应,起义群众总数达3万人以上。清政府急调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4万军队四面围攻义军。起义军浴血奋战,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失败。

3. 训政时期纲领

【答案】训政时期纲领是国民党结束军政实行训政之后的施政准则。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六条,作为约法未制定之前的施政准则。训政纲领规定政权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之;闭会期间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政权”;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

4. 近卫声明

【答案】近卫声明是抗战时期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国民政府如“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

5. 《马关条约》

【答案】《马关条约》是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日双方主要代表分别是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主要内容有:①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③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④増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事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银三千万两。《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6. 八一三事变

【答案】八一三事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在上海发动的侵略战争。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舰以重炮向上海闸北轰击,海军陆战队也向闸北、江湾方面大举进攻,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3个月之久的淞沪会战。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进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7. 康有为

【答案】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失败后出逃日本。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8. 制宪国大

【答案】制宪国民大会是中国为了完成制定《中华民国宪法》而召开的会议,会议举行时间地点为1946年的南京国民大会堂。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并尽快为其反动统治披上“民主”外衣,便加紧了“制宪”步伐。制宪国民大会代表由民选和遴选方式产生,其主要参与政党为中国国民党,青年党和民社党。因此次国大的任务是制定宪法,故称为“制宪国大”。1946年12月25日,通过了所谓的《中华民国宪法》。该宪法实际上是“五五宪章”的翻版,它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的国家制度。国民党召开的国大和通过的宪法遭到了共产党、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使得这次大会的地位和对这次大会的评价在后来的政治格局下争议较大。此次国大的召开,不但未能巩固国民党的专政,反而使其更加孤立。

9. 编遣会议

【答案】编遣会议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裁军会议。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以战争结束,要节省军事开支,以便于经济建设的名义召开了全国编遣军队会议,实际上是其为了削弱其他军事集团的力量,加强自己的地位。但蒋介石的做法引起了冯、阎、桂等各地方实力派的不满。1929年8月,蒋介石被迫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将全国军队的总数目由原来的50个师増加到65个师,这使蒋介石与各地方实力派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10.豫湘桂战役

【答案】豫湘桂战役是日本帝国陆军于1944年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战役主要分为河南战役、湘桂战役、桂柳战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军调集了五六万人,进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所部两大战区,日军在4、5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第二阶段,日军从湘北分路南犯,长沙6月19日陷落,6月26日,日军占领衡阳机场,并包围衡阳。第三个阶段,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3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作战。11月,日军陷桂林、柳州,12月2日占领独山。1945年1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但始终没有通车。在豫湘桂战役的短短八个月内,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二、论述题

11.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包括: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由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的伟大力量,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为以后的中国大前进做了准备,

也为中华民族新的统一做了准备。

(2)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惟一一个长期坚持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也是东方惟一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主力,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援助了英、美对日作战,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2.简述抗日战争开始到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及其所起的作用。

【答案】(1)积极作用表现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尽管国民党抗战比较消极,但仍然牵制了很大一部分日军,在客观上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起到了战略配合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使正面战场损失惨重。

(2)消极作用表现在:从抗战开始,国民党执行了一条单纯由政府和军队包办的片面抗战路线,使得国民党正面战场损失惨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并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各树一帜,互不相容,极大地抵消了抗日有生力量。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在抗战的初期,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3.试论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社会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替变化。

【答案】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中国社会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这决定了中国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