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暨南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语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同音字

【答案】(1)同音字是指现代汉语里语音相同但字形、意义不同的字,所谓语音相同,一般是指声母、韵母和声调完全相同,汉字中同音字很多。

(2)同音字的类型:

①同音同形词。语音相同,书写形式相同。

②同音异形词。语音相同,书写形式不同。

2. 错别字

【答案】错别字是错字与别字的总称。错字是指写得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 别字又称

,指把甲字写成乙字。错别字也可简称错字,因为写“别”的也是写错的,通常所说的写“白字”

错字也包括写别字在内。

3. 儿化韵

【答案】儿化韵是指汉语中儿化了的韵母。普通话的儿化韵不是主元音后加上一个[r],而整个韵母贯穿着卷舌色彩。即“儿化”是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得韵母就是“儿化韵”。例如普通话念“花儿”的时候,这个“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而只是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只表不在念到“花”这个字音末尾的元音时,随即同时加上一个卷舌动作,使韵母带上卷舌音“儿”的音色。

4. 连读变调

【答案】连续变调是指汉语里两个以上音节在连读的时候,由于受前后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普通话的连读变调主要有上声字的变调、轻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儿化的变调等。如两个上声连用时的变调情况,“领导”是两个上声连用的现象,前一个音素“领”由“214”变调为“35”。

5. 义项

【答案】义项是指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它原是辞书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单位。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一个词几个义项,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别的义项不适用,因此它们存在一种互补关系。义项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前者是基本的、常用的义项; 后者是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6. 音素

【答案】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节由音素构成,如“刊(kan )”它可以划分出“k , a , n ”三个音素。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在语音学与音韵学中,音素一词所指的是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音素是具体存在的物理现象。国际音标的音标符号与全人类语言的音素具有一一对应。

7. 方言

【答案】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指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音与日常用语,俗称地方话。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例如,汉语中有北方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闽方言区、吴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七大方言区,每一方言下还有小的分支。

8. 存现句

【答案】存现句是指表示事物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又称存现宾语句。存现句可以细分为存在句、出现句和消失句三种。它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是用来描写环境或景物的一种特定句式,其句首不能出现施事或受事名词,而时地名词有时可以隐去。存现句的宾语中心是施事,宾语中心前常有数量词组作定语。句首若有处所词语,处所词语即为句子的主语,构成主谓句,如:“台上坐着主席团。”若有时间词语,时间词语则为句子的状语,构成非主谓句,如:“今天要走十个人。”

二、简答题

9. 形式上带有“像、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根据是什么? 举例说明。

【答案】A. ①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②坐在飞机上,白云好像就在我的脚底下。

B. ①当潇潇雨下,夜色深沉的时候,长安街像一条静静的长河。

②他好像有什么心事。

AB 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春风”比作“母亲”,把“夜色深沉时段的长安街”比作“静静的长河”。“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银泻地一般”是明喻。

AB 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表示不同本质的事物,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10.词义发展变化有哪几种原因? 其发展变化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案】(1)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①词所标志的事物、现象本身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词义的变化

“车”,从指“两轮中贯以轴,轴上承舆以任载”的以马为动力的陆上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到指“以电、汽油等为动力”的电车、火车、汽车等等。“车”的基本义指“陆上的交通运输工具”,虽没有变化,但内涵却丰富多了。

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高,引起了词义的深化

“云”,《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山川气”,合乎科学的说法应是“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现代汉语词典》)。

③人们循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点把词用来指与原义有某种联系的新事物、新认识,从而引起了词义项的增加或减少

“铁流”,由“流动的铁水”去指称“战斗力强的队伍”。“皮毛”,由“带毛的兽皮的总称”,去指称“表面的知识”。

(2)词义变化的途径

①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即词义的扩大

“残年”,由指称“一年将尽的时候”扩大到指“人的晚年”。

“老巢”,由指“鸟的老窝”扩大到指“匪徒、团伙盘踞的地方”。

②缩小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即词义的缩小

“小说”,由指“街谈巷议之类的异闻、琐记等等”,缩小指“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报复”原指报答恩和怨(《三国志·蜀·法正传》:“一冶之德,眶毗之怨,无不报复”),现缩小为“报怨”,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

③把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于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即词义的转移

“布告”,原为动词,是宣布、公告之意(《史记·吕太后纪》:“事已布告诸侯。”),现转移指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大众的文件,是公文的一种。

“明目张胆”由“无所畏避”的褒义,转移为“公开大胆地做坏事”的贬义。

11.说明“我们”与“咱们”、“那”与“哪”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我们”与“咱们”用法上的区别

“我们”是排除使用法,即只包括说话人一方的群体,排除听话人一方; “咱们”是包括式用法,即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用于口语。如“我们走吧,咱们再见! ”

(2)“那”与“哪”用法上的区别

“那”是指示代词,表示远指,一般所指的是确定的; “哪”是疑问代词表疑问,不确指,要求在所指代的人或事物中选定。如“你找哪一家? ”和“你找那一家。”语气也不同。

12.谈谈你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认识。

【答案】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