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814音乐教育史学与比较之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曲

【答案】法曲是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主要特点在它的曲调和所用乐器方面,接近汉族的清乐系统,比较优雅一些,因此也称为清雅大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其主要乐器有铙钹、钟、馨、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认为,法曲接近于汉族民间音乐,所用曲调和乐器近于汉族的清乐系统,风格幽雅。《中国音乐词典》中将法曲视为大曲的一个品种,曲式结构与一般燕乐大曲无异。而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则认为法曲是区别于大曲的以器乐演奏为主(其中有部分歌唱)的纯音乐形式,常从大曲中选出器乐与歌唱部分演奏、演唱。

2. 《大夏》

【答案】《大夏》是夏代乐舞。记载于《吕氏春秋·古乐》:“禹立……于是命皋陶作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说明《大夏》是一部由编管乐器“籥”伴奏的多段体乐舞。据《礼记》载,“八佾以舞《大夏》”、“皮弁素积,裼而舞《大夏》”,可知在周代以后,《大夏》由64人共同跳舞表演,表演者头戴皮帽,下著白裙,光着脊梁,表现出一幅富于浓郁劳动气息的盛大群舞场面。另外,在这部作品中音乐开始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的下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后乐舞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3. 左旋

【答案】左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左旋。所谓“左”,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左的旋转方位。这种方式按宫商各声依次为某律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为宫起,左旋六次依次得黄钟为商、为角等七调; 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左旋,每律依次各为七声得七调,十二律总计八十四调。

4. 《广陵散》

【答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汉族一首大型琴曲,中国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根据蔡邕《琴操》的记载,琴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现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着重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之后则表现了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和赞扬。正声则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刻画出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气贯长虹、声势夺人的音调一直为封建的道学家们

所咒骂,宋代朱熹所说:“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由此,《广陵散》也成为我国现存琴曲中唯一一首具有杀伐战斗气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5. 燕乐二十八调

【答案】燕乐二十八调是中国古代宫调理论体系,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或二十八调。长期应用于隋唐五代至辽宋问的宫廷燕乐,并对民间俗乐具有深刻影响。二十八调一直以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隋唐燕乐是四均七调,即四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七种调式,清凌廷堪《燕乐考源》力主此说,杨荫浏先生也持此说; 第二种解释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的燕乐都是七均四调,即七种调高每种调高上有四种调式,宋代均持此说。隋唐燕乐二十八调究竟如何解释迄今尚无定论。

6. “六代之乐”

【答案】“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六部作品及祭祀对象分别是: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 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 舜时的《九韶》,用以祭四望; 禹时的《大夏》,用以祭山川; 商时的《大漠》,用以祭先妣; 周时的《大武》,用以祭先祖。前三部乐舞属于原始社会时期,都以图腾崇拜为主,后三部作品则是歌颂了三代奴隶制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由前三部乐舞“颂神”转向后三部乐舞“颂人”,完全符合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之际文化性质的演变轨迹。“六代之乐”除用十祭祀大典之外,还在重大宴享活动中表演,因此,它兼有雅乐和燕乐的双重性质。今日,“六代之乐”早已名存实亡,只有《大武》的内容、结构、歌词还部分地在文献记录中保存了下来,但它集黄帝至西周初年六个时代的史诗、音乐精华为大成,是西周统治者一项伟大的文化创举。

7. 朱载堉(1536-1611)

【答案】我国明代伟大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河南怀庆府(今沁阳)人,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他的学识来自外舅祖何塘所遗著作与父亲的直接传授。青年时代因悲其父无罪而遭禁锢,筑土室于宫门外19年,潜心数律研究。厚烷复爵后,他虽以世子身份复入王宫,但已视功名利禄若浮云。潜心学术研究。晚年辞掉王位,自称“道人”,以著述终老。其主要乐律学研究成果大都收入其《乐律全书》。该书共47卷,其中汇刊的主要乐律学著作有《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等。“新法密率”的计算成果最早见于《律历融通》(1581年作序)。

8. 减字谱

【答案】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最初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而成,晚唐至两宋进一步发展,宋末至明清趋于成熟。其形式为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参照其他符号和各指法的习惯奏法,也有一定规律。南宋《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是目前所见用减字谱记写的最早期的琴谱。减字谱较文字谱更加简便,并基本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

二、简答题

9. 根据音乐表演的原则简要谈谈音乐表演中“忠实原作”和“表演创新”是什么关系?

【答案】音乐表演应遵循客观性与主观创造性相结合、再现历史性与呈现时代性相结合、表演技巧性与艺术表现性相结合的原则,那么在音乐表演中“忠实原作”和“表演创新”的关系实质上是创造性与真实性如何协调统一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真实性,指的是音乐原作内涵与形式的规定性,表演者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因此,“忠实原作”是音乐表演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获得真实性基础的保证。

(2)创造性,即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它的本质意义不能停留在一度创作忠实再现原作的基础之上,应该是原作品的艺术升华。因此,“表演创新”是实现音乐表演的艺术使命。

总之,“忠实原作”与“表演创新”二者不可偏废。表演者必须尊重原作品,忠实原作品,但又不能仅局限于对原作品的理性认识,必须掌握音乐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且有充分的“表演创新”,这样才能使音乐表演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10.元末明初产生的“四大声腔”是什么? 哪一个声腔经魏良辅等人改造发展成为昆曲? 昆曲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答案】(1)四大声腔是指明初至清中叶流行于江南各地的南曲声腔,包括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2)昆山腔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明代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的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提高,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3)昆曲曲调细腻委婉,转音若丝,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伴奏音乐方面,魏良辅等人把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创立了一个完整的伴奏乐队,不只用于清唱,也用于戏曲舞。

11.唐代坐部伎与立部伎有哪些不同?

【答案】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是唐代宫廷燕乐由九、十部乐向坐、立部转化的分界点。《新唐书·音乐志》载:“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 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这是以演出形式为首要标志的乐部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合称“二部伎”。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1)表演规模不同:二部伎共有十四曲,立部伎八曲、坐部伎六曲,演出规模极其盛大。

立部伎规模大、人数多,最少64人,多至180人,坐部伎则相反,最多12人,少至3人。(2)表演形式不同:立部伎场面宏伟,伴以擂鼓,气势磅礴,热闹喧嚣,配合着舞剑、抛接弹九、绳技等杂技,而坐部伎风格幽雅抒情,表现细腻,注重个人技巧。立部伎表演的是大型歌舞,坐部伎表演的是小型歌舞。

(3)地位不同:立部伎在唐代宫廷音乐中的地位远不如坐部伎,自居易在《立部伎》诗中有这样的记载:“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从而说明了坐部伎与立部伎地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