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653艺术学基础[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沈璟
【答案】明代戏曲理论家、戏曲作家,吴江人。与当时著名曲家王骥德、吕天成、顾大典等探究、切磋曲学,并在音律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编辑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作传奇剧本《义侠记》、《博笑记》等17种,世称《属玉堂传奇》。
2. 景深镜头
【答案】景深镜头也称纵深镜头,原指照相机焦距范围内景物的清晰程度,在电影里是指一画面中自近而远不同纵深层次的影像镜头。景深镜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使观众与画面的关系比他们与现实的关系更为贴切,不管画面本身内容如何,画面结构自身更具有真实性;
二是景深镜头要求观众更积极的思考,甚至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场面调度;
三是景深镜头将意义模糊的特点重新引入画面结构中,意象的模糊性,解释的不明确性已经包含在画面本身的构图中。
3. 鼓吹乐
【答案】鼓吹乐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鼓吹乐以鼓、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中间有歌唱。据王谳《定军礼》载,鼓吹乐自秦汉代以来起源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据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鼓吹乐根据主奏乐器和表演场合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 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饶歌、横吹。鼓吹乐的具体划分井无严格界限,并随时代而异,愈近后世各类之间区别愈小,最终统称鼓吹。其音乐成分最初是以外族音乐为主的,两汉问与相和歌、清商乐等民间音乐关系密切,横吹则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有关; 汉魏以后与北狄乐及北方箫鼓有关。鼓吹乐源于民间,后供奉于官府,其后又逐渐向民问发展,明清以来的民间吹打与鼓吹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4. 《黄土地》
【答案】《黄土地》是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凝聚了这一代电影人文化精神和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电影“第五代”标志性的作品。人文思考的深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所在。影象语言的自觉把握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本片的影象语言突现出独立的意义。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象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注重色彩的
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是前所未有的,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表现的文化内涵。
5. 小剧场戏剧
【答案】小剧场戏剧是戏剧表演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仅指物理空间小,多上演先锋性实验剧目,与大剧场的概念相对立,多与大剧场传统剧目的艺术观念和方法相悖,是对大剧场的挑战,具有反叛性特征,大小剧场的冲突反映了正统派与先锋派的对立。
6. 《女记者的话外音》
【答案】《女记者的画外音》是浙江电视台摄制的电视单本剧。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第4届)“飞天奖”单本剧一等奖。编剧:张光照、奚佩兰; 导演:奚佩兰; 摄像:王殿臣。剧情梗概:以一位目光敏锐的女记者视角,表现双燕衬衫厂厂长坚持“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厂宗旨,在同行竞争中与濒临倒闭的工厂携手同办联合企业,不询私情等一系列事迹。
7. 组曲
【答案】组曲是指1750年前后出现的一组用同一调性写作的舞曲乐章,其前身是16世纪琉特琴或键盘乐器中成对或成组的舞曲。德国作曲家弗洛贝格尔确立了阿勒曼德一库朗特一萨拉班德和基格四乐章舞曲组曲的体裁形式,对巴赫和亨德尔的键盘组曲有极大影响。法国作曲家库泊兰的羽管键琴组曲包含8-15首小曲,多带有描绘性标题,如“恋爱中的夜莺”、“蒙妮卡姐妹”等。
8. 虚拟动作
【答案】表演艺术术语,指表演原来需要附着实物的动作时,不用实物或者只用部分实物,虚拟地进行表演。中国戏曲中应用得最多,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舞蹈性,比如开门关门、骑马行船等。
二、简答题
9. 试分析司母戊方鼎的艺术特点及意义。
【答案】(1)司母戊鼎的艺术特点
①司母戊鼎的形体纹饰庄严威武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柱足和鼎耳粗壮,具有浑厚的体量感和雄浑气势,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印象,是商周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饰有主纹。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臀臀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
②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高超精湛
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三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四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如今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有关青铜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拼的庙号。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
(2)司母戊鼎的意义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因其腹部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形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享誉“镇国之宝”的美誉。
10.简述戏剧的功能。
【答案】作为一门综合复杂的艺术,戏剧具有审美、娱乐、交流和教育功能。
(1)审美功能
原始戏剧起源于宗教和战争歌舞及劳动歌舞。这种表演通常包括舞蹈、歌唱、吟诵、表演、对称的形式感、以故事的方式表现神的命运、仪式感等,这些都是美感的具体外化,它使表演引人人胜。所有这些手段无疑使戏剧表演充满美感。原始戏剧通过扮演神的生活故事“娱人”。后来,戏剧的宗教实用功能逐渐减弱,而终于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并使其美感更为纯粹。
(2)娱乐功能
中世纪时一,戏剧的宗教功能更突出。中世纪晚期,由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兴起,压抑人性、充满说教的宗教戏剧逐渐衰落。戏剧的人文气息渐盛,其可看性渐强。娱乐性成为戏剧的重要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中充斥着今天称为商业手段的戏剧噱头,如谋杀、复仇、阴谋诡计、三角恋爱、疯狂、篡权、性错位等。他对这些能够增强娱乐性的技巧的运用,使其作品审美价值、娱乐价值和思想价值兼备。
(3)教育功能
戏剧成为独立艺术形式后,其审美、娱乐功能得到彰显。同时,其教化或教育功能仍然存在。其对生活或历史的模拟,对人类复杂命运特性的模拟,不仅感动人给人以审美快感,也使人从中得到启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