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17管理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职权(Authority )与授权(Power )

【答案】职权(Authority )指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做出决策、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而进行奖惩的权力。通常也被称为制度权或法定权。

授权(Power )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上级将自己的部分职责和相应的权力授予给下级,最后考核其成果,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手段。至于具体的工作方法、措施、步骤等,上级一般不予干涉,下级有权自行处理。在授权关系中,上级对下级保留有一定的指挥权和监督权,而下级对上级负有报告情况和完成任务的责任。

职权是一种权力,属于静态的名词,而授权更强调一个过程,属于动态的名词。

2. 权变论

【答案】权变论是把环境变化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环境是影响管理选择的重要因素,有效的领导方式取决于权变因素,即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小会到处都适应,在特定的情景下,应采取特定的领导方式。

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E=fCL, F , S 。式中,E 表示领导的有效性; L 表示领导者; F 表示被领导者; S 表示环境; f 表示函数关系。

权变论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1)费德勒模型。该理论认为,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

(2)情境领导理论。该理论认为,成功的领导是通过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而实现的,选择的过程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水平而定。

(3)领导者参与模型,提出领导者的行为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任务的结构。

(4)路径一目标理论。它认为领导者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激励下属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以及使职工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包括指示性、支持性、参与性、以成就为目标四种领导方式。

3. 效益原理

【答案】效益原理就是在管理中讲求实效,使管理制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对社会做出贡献。“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两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费与产出的数量比; 后者属于“质”的概念,反映产出的实际意义。

4. 制造资源计划

【答案】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 II )是指把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起来的系统。MRP II最大的成就在于把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进行集成,在企业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简答题

5. 试述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l )道德发展所能达到的阶段

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

①第一层次,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影响。第一阶段,遵守规则以避免受到物质惩罚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力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 第_阶段,只在符合本人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②第二层次,惯例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第三阶段,做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 第四阶段,通过履行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③第三层次,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第五阶段,尊重他人的权利,在自身价值观和权利的选择上,置多数人的意见于不顾; 第六阶段,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这些准则是违背法律的。

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 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 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人们渐进地通过这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 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于任何一个阶段; 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于第四阶段。

(2)个人特征

①每个人在进入组织时,都带着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是个人早年从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那里继承发展起来的,是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基本信念。组织的不同管理者常常有着非常不同的个人准则。除价值准则外,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这两个个性变量也影响着个人行为。

②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自我强度高的人更加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因此,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③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字。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什么事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的。从道德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太可能对其行为后果负责,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相反,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则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指导行为。与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可能更加一致。

(3)组织结构

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有些结构对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而有些令管理者感到模糊。模糊程度最低并时刻提醒管理者什么是“道德”的结构有可能促进道德行为的产生。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职务说明书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就是正式指导的例子。在不同的结构中,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越大,管理者越可能降低其道德标准。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具有承受风险和冲突能力的组织文化。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意识到不道德行为会被发现,敢于对不现实或不合意的需要或期望发起挑战。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为的指南。工作小组和部门的标准会对弱文化组织中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5)问题强度

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最后一个因素是道德问题本身的强度,它又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某种道德行为造成的伤害(或利益)有多大? 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或善良的)? 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或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有多大? 行为后果的出现需要多长时间? 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或受益者)与你(在社会上、心理上或身体上)挨得多近? 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的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 总结如下,行为造成的伤害越大,越多的人认为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越早出现,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近,行为的后果越集中,道德问题的强度就越大。这六个因素决定了道德问题的重要性。道德问题越重要,管理者越有可能采取道德行为。

6. 什么是决策? 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各是什么?

【答案】(1)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其含义包括:

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既可以是单个的管理者,也可以是多个管理者组成的集体或小组); 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