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城际高铁旅客出行行为研究

关键词:高速铁路,乘坐意向,出行行为,消费者福利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日本新干线的成功开通,高速铁路(High-speed Rail, HSR)正式进入了历史舞台。作为当代铁路发展史上的重大技术成就,高速铁路(简称高铁)凭借其突出的技术经济特性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在全球经济面临全面复苏和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在世界石油能源紧缺和倡导绿色交通出行的现实状况下,在旅客运输市场迅速扩张与运输通道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中,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将高铁作为发展利器和战略选择。高铁是一个复杂性和先进性并存的交通运输系统,投资建设规模巨大、运营维护成本极高,高铁建成之后的直接作用是承担旅客运输任务,同时高铁的建成还将对城市以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高铁效应的充分发挥、投资方的投资回报及高铁运营企业的盈利都需要足够的高铁需求量作为支撑才能实现。出行者微观出行行为的集合表征了整体需求特征,从出行者行为的角度来看,出行者对于高铁的选择乘坐意向是高铁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前提条件,而出行者选择高铁的现实需求发生之后的出行行为变化又是高铁影响作用最直接的体现。这两方面都是研究高铁需求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遵循基于高速铁路的出行者选择及出行行为研究的总体框架,以高铁潜在用户和真实用户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我国高铁发展实际及高铁用户出行行为研究成果,对影响潜在用户选择高铁的关键性因素及实际用户的出行行为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针对高铁潜在用户的乘坐意向、高铁旅客出行行为变化及高铁对消费者福利产生的影响作用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基于对国内外高铁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针对高铁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着重对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成功建成并开通运营的高铁建设运营模式、社会经济影响和旅客运输需求进行归纳整理。重点对国内外高铁市场需求、出行者行为及影响效应等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切入点。其次,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潜在出行者对高铁乘坐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与高铁选择乘坐意愿关系为研究框架,同时引入了个性特质、信任和出行经验外生变量,构建高速铁路选择乘坐意向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深刻揭示了高铁感知与乘坐意向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出行者的社会经济特征差异所引致的高铁乘坐意向形成机理的异同。再次,在高铁选择行为发生的基础上,以高铁实际用户为对象进行了交通行为问卷调查,基于获得的行为偏好(RP)数据构建了模糊聚类模型,主要对旅客出行行为特征、个人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和高铁选择偏好及评价特征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探讨高铁建成前后出行行为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旅客群体选择高铁的影响因素及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而探析了高铁对旅客出行模式的影响作用及其所映射出的高铁的区域经济效应及社会效益。最后,在借鉴旅行成本法的基础上,构建高铁旅客出行需求函数模型,利用高铁建成前后的RP数据进行参数估计,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将消费者剩余作为消费者福利的衡量指标,提出消费者福利的测算方法,实证地计算了高铁建成前后的消费者福利变化,探讨了高铁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作用及旅客行为模式变化的经济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