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621教育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纷纷议论要对青少年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你对这一问题有何看法?
【答案】我认为加强竞争意识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1世纪成长的青年一代,有更多机会进行人际、区域间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条件下,各种竞争,既是力量的角逐、智慧的竞赛,更是速度的较量。对青少年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生认识竞争是客观存在
综观中外历史,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民族的繁衍,国家的图强,企业的经营,商品的创新等等,无一不是在吐故纳新,无一不是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生存。在激烈的竞争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己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竞争意识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竞争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青年人要认识到竞争,要积极参与竞争。
(2)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
我国浓厚的文化传统相当多地发育于小农经济的深厚土壤中,它造成的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容易使人安于现状,不愿意竞争,也不善于竞争,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竞争意识的教育要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的意识,也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胜与败,最终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
(3)教育学生把握决胜的机遇
竞争的目的是力争胜利,关键在于把握机遇。竞争意识的教育要让学生意识到机会稍纵即逝,要勇于抓住机会; 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要在平时扎实学好各项知识和技能,为迎接挑战做准备。
(4)教育学生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的大部分的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甚至一些很小的项目都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竞争意识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竞争并不是排斥他人,要处理好合作与竟争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共赢的思想。
总体而言,只要注意上述几个方面,竞争意识的教育就能够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开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
【答案】此观点是不全面的,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民主化,但二者不能
等同。
(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的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教育民主化除了包括教育机会均等以外还包括师生关系、教育活动、方式及内容的民主化。(2)教育机会均等是指给予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义务和机会。它要求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受教育者,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来教育人。这往往由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和保障。教育机会均等可包含以下相互联系的三层含义:
①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是任何人无权剥夺的权利和替代的义务,也是个人应享有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②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育实践中,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应包括学习条件的均等,即在教学内容、教育经费、教育设备、师资水平等方面有相对均等的条件,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不得有任何歧视。
③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即每个学生接受教育后都应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在德、智、体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3)教育民主化是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成为民主化教育的主体。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平等的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要求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因此,认为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机会均等是不全面的。
3. 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答案】正确。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或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围绕这一目的或任务开展管理、教学、服务等工作。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任务。
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都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4. 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这种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去一味地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只能是一种幻想。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5. 现代教育旨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答案】错误。
我国学者的观点,一般是认为现代教育是伴随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是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的进程的教育。现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6. 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培养目标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的性质、任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标准。它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
(2)课程目标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将发生的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这一定义有三种不同的重要内涵:一是目标的对象性是指惟一的学生; 二是目标是指最终取得的成果; 三是课程目标是分层次和类别的。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进一步具体化、趋向作业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简答题
7. 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迅速异常,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并朝着以下趋势继续向前发展: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到了20世纪末,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等。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在赫尔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教育学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哲学、技术学、管理学等等。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就教育学研究角度而言,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