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就是指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绝对优势。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没有一定的量,就没有一定的质。控制经济命脉,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国有经济保持主导作用的前提。生产资料数量及运行状况,与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控制力是成正比的。国有生产资料占优势,国有经济支配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才能发挥主导作用。如果国有经济不保持必要的数量,不考虑企业大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光卖尽,失去对经济命脉的控制力,而让非公有制经济占了统治地位,不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证,而且国家和社会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上。质可以转化为量,更高的质代表更多的量。没有质的优势,仅仅靠落后的量是无用的,量的优势也是不能持久的。因此,在国有经济保持必要数量的同时,必须着重致力于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把主要力量用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和分布更加合理上。每一个企业和行业都要加速技术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成本。必须看到,不论任何行业和企业,不论其规模多么大,如果素质不高,长期拿不出好产品来,主体地位是很难保持的。所有国有企业的干部和职工,都要以对党的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提高国有企业的素质,搞好国有企业。

2.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为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衡量的。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的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研究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关系的基本原则。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

二、简答题

3. 论反垄断的作用与局限。

【答案】(1)反垄断的作用

①反垄断法的运用对生产的过度集中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合并的某种限制而实现的。

②对以垄断市场、操纵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的企业间勾结行为的限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使公开的垄断组织己不能合法存在。

(2)反垄断的局限

从反垄断法的具体实施来看,并没有像法律条文界定的那样达到反垄断、保护、促进竞争的目的,也没有限制住资本集中的不断加强和垄断行为的扩张。这些法令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未能完全摆脱内容空泛、条文笼统、词意含混,可以被人随心所欲地加以解释的弊病。行政机构则通过司法部保护垄断组织。按照“三权分离”原则,司法部可以通过不起诉,使违法者不受法律制裁。此外,反垄断法的实施与否还经常取决于政府的需要。例如美国可以为提高美国航空工业竞争力而容忍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培植航空工业“巨无霸”,也可以出于维护美国软件业领导地位的需要而试图肢解微软公司。

4. 简述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及意义。

【答案】(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实现的。这种转移,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部门间的企业竞争是资本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其表现形式则是资本从发展缓慢、利润率较低的部门向成长性强、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于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意义

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而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平均利润,就不一定恰好等于本部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所有的部门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样,利润的本质、源泉以及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便进一步被掩盖和歪曲了。

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别。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包括:资源配置市场化; 企业行为自主化; 宏观调控间接化; 市场管理法制化。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还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首先,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 其次,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建立健全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相容的而不是相悖的。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效率优先,鼓励先进,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另一方面,又要排除由于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寡悬殊造成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悬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兼顾公平。对于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国家将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手段进行再分配调节。由此可以保证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防止个人收入过分悬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社会主义国家将发挥巨大的政治优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对市场运行进行调节,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目标,为人民生活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服务。

6. 简述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答案】(1)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益。具体来说,效率是指资源最合理的配置,使生产出的产品对社会福利最大化。效率表现在三方面:生产以前要素的配置、生产之中要素的使用以及生产之后要素报酬的分配以及由此决定的消费。尽管效率主要体现在生产中的要素配置和使用上,但决定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是要素的价格,而要素的价格即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这必须由分配来决定,因此分配对效率的影响意义极大。分配与效率的关系要求分配是市场导向的分配,并且只有市场导向的分配才能保证市场的效率。

公平本是伦理学上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由于经济是基础,因此对经济关系的评价是公平的核心。市场决定的分配是以个人拥有要素的多少以及这种要素的稀缺程度决定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致产生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分配中的公平要求分配以政府为主体,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影响社会的收入分配,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