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801经济学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具有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其中,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1)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仃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2)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小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当然,具体劳动也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所以,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和具体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2. 从简单个别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每一种价值形式的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然是一种物物交换。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己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但是在第三种形式过渡到第四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为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无本质区别,仅仅在于金银商品取代了一般等价物。

二、简答题

3. 简述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1)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

引进外资是指利用国外资本来进行建设和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活动,是一种国际信贷关系。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两类:

①外国贷款。其中又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发行国际债券。这类外资,构成我力的外债,要用外汇或出口产品偿还本金和利息。

②外商的直接投资,如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合作开发资源等。我方对这些外来投资一般不承担偿还义务,而是由参加合营的双方共负盈亏,共担风险或外资自己负盈亏、担风险。这种外资不构成对外债务。此外,我国利用外资还采用补偿贸易、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国际租赁等形式。

(2)现阶段我国引进外资应当注意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的规模从小到大,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引进外资对加速技术进步和推动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外资的引进也要付出代价。因此,在引进外资时必须审时度势,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着重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①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不接受有任何侵害本国权益的条款。

②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外资的总量,要受到各种经济条件的制约,要承担还本付息和支付利润的义务,所以必须考虑到偿还能力,严格控制举债,以避免债务危机。

③保证重点,提高利用外资的经济效益。利用外资要根据偿还能力和国内资本、物资配套能力,协调好各力-面的关系,加强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保持适当的规模和结构,保证正确的使用方向和重点,大力提高外资使用的综合经济效益。

④改进投资环境,确保双方的经济权益。

4. 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答案】(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模式

宏观调控模式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经济体制模式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曾经形成多种宏观调控模式,其中主要有两种: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间接指导调控模式,即市场与调控相结合模式,主要有四个特征: 第一,整个宏观调控是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二,计划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第三,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第四,调控手段由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

(2)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有:

①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

②增加就业,是指尽可能消除非自愿失业,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③物价稳定,是指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指资本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平衡。

(3)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

①经济政策,指由政府制定的用以调整各种经济主体利益关系和指导、影响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规则;

②经济计划,是指建立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指导性计划,是体现宏观管理目标、任务、各项宏观平衡和各种基本比例关系,并由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政策措施所组成的计划;

③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5.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案】(1)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在作了多项必要的扣除之后,向劳动者分配其个人消费品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受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的。其理论依据如下:

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劳动产品分配关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产品归劳动者所有。因此,就排除了依靠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而获得社会产品的可能性,从而使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成为分配消费品的尺度。因此,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的实现和体现。

②旧式分工和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现阶段劳动仍是劳动者谋生的于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上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旧的社会遗留下来的分工仍然存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劳动仍是个人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为了从物质利益上鼓励劳动者积极劳动,为社会多作贡献,就要求在个人消费时,以劳动作为分配消费品的尺度,承认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并把劳动贡献同劳动报酬联系起来,实行按劳分配。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产品分配形式不仅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取决于可分配产品的数量,从而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的丰富程度,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阶段既不必实行原始社会时期的个人消费品的平均分配方式,也不能实行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模式。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