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611新闻传播理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编码/解码理论。
【答案】(1)编码和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编码(enoode )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解码(decode )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学者斯图尔特·霍尔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的信息采集、加工和筛选制作活动是一种最普遍的编码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本质是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文化和利益服务的; 而解码活动则是更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因为受众有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的解码活动必然受到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的影响。
(3)受众的“解码”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同向解码,,,即按照大众媒介所赋予的意义来理解信息; “逆向解码”,即对大众传媒所赋予的意义做出相反的理解; 三是“妥协式解码,,,即部分接受媒介赋予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来理解信息。文化研究学者认为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居从属地位的各种亚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 辨析:新闻本源即是新闻来源。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新闻本源和新闻来源是不同概念,前者侧重于新闻的实质,而后者侧重于新闻的出处。
(1)新闻本源是指新闻的根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新闻和事实的关系中,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唯物论的新闻本源观,尊重事实,坚持每一条新闻都以可靠、准确的事实为依据,在采访、写作、编辑中,都要力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2)新闻来源,又称消息来源或信息来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它表明事实、观点和背景材料从何而来,由谁提供。广义的新闻来源既指新闻事实的提供者,又泛指构成新闻根据的全部新闻事实。
因此,题中“新闻本源即是新闻来源”的观点是错误的,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3. 简论新闻理论对当代新闻工作的意义。
【答案】新闻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即对实际经验中所含的具有普遍性的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新闻理论从社会的新闻活动(包括专业新闻工
作)的全局出发,系统地告诉大家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只有既懂得应该怎么做,又明白为什么必须这样做,才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创造新的工作经验,才能把新闻实践不断地向前推进。这就是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新闻事业反映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动决定了新闻事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新闻改革只有遵循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成功。
(3)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十国外新闻工作的经验和新闻学观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新闻学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吸收了哲学、政治学、历史、文学等许多学科中的成果。在新闻学的今后发展中,还将继续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过分强调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拒绝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这是狭隘的。同时,没有对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也就难以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正在快速发展,从新闻体制到新闻业务都在进行深刻的变革。快速发展的实践,不断变化的媒体,都迫切需要理论的总结,也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
4. 简述新闻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答案】新闻是一种信息,但信息并不等于新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
(1)新闻与信息的联系
①它们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本源都是客观事实。
②它们对受众而言都具有未知性和针对性,都能提供某种新情况和新知识,满足受众某种程度的信息需求。
(2)新闻与信息的区别
①内涵不同。信息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一切状态,而新闻仅限于反映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新状态。
②外延不同。信息包括对客观事物所有的反映手段和认识结果,而新闻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手段和认识成果。
③传播手段和作用范围小同。新闻通过新闻媒介传向整个社会,能够调整和影响最广泛的社会公众的认识和思想,而信息传播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通过新闻传媒进行传播,都能公开面向整个社会。
5. 简述国家对媒介的管理。
【答案】国家对媒体的管理理念基于传媒业具有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属性。一般来说,国家总是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再考虑传媒业利益。媒体具有公共性进而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都得到一致认可。
(1)国家对传媒业的管理,一般包括三个层面:
①市场准入层面的管理,即出版、播出的许可证制度。
在绝大多数西方各国,纸质媒体的出版无须审批,只有广播必须获得许可证,并有一定期限,到时申请延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需要申请许可证。
②内容层面的管理。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刊发某些内容,比如煽动暴乱、泄露国家机密、隐私、侵权等。对广告的刊发同样有明确的规定。
③结构层面管理。最主要手段是各国出台《反垄断法》,严禁媒体市场的垄断,保持公平竟争,保持观点多兀。
(2)管理手段
①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商业化运行的体制,一般是以法律手段为主、行政调控为辅。
②以欧日为代表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一般是法律手段和行政调控并重。很多政策直接影响到节目制作层面。
③以中国为代表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近些年虽然不断强调要依法管理媒体,但目前依然显示行政调控为主,法律为辅。
6. 简述认识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的意义。
【答案】(1)报纸和电台、电视台的商品性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报纸是商品,报纸通过市场流通到达广大读者手中,读者花了钱来买(订阅)报。报纸的商品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电台、电视台行销手段只有一次售卖,即出售一定的时段给广告客户,在节目中插播广告,让受众有意或无意、自觉或被迫地在收听收看节目的同时也收听收看广告。电台、电视台的广告同样按量按质论价,按量指广告占有时段的长短,按质就是视听众的多寡而定。
(2)认识到新闻媒介产品商品性的意义
①积极意义
经常考虑读者的需要。新闻媒介如果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受众就不愿去买、去看,一切意图都会落空; 报纸既然是商品,那必然可以自由买卖,报纸的销售就会越出行政的区域,报业间必然存在竞争,迫使新闻工作者不断改进工作; 报纸既然是商品,那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发生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对报纸生产的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②消极后果
以商业原则指导办媒体,冲击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在商业原则下,媒体不再以满足公共知情权为己任,而以报纸发行量及电视、电台的收视率、收听率为第一诉求。为此,在媒体间展开激烈的竞争。事实证明:物质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般会使产品越来越价廉物美; 而精神产品激烈的市场竞争,却往往使产品的格调越来越低下。
(3)积极应对传媒的商品性
如何对待传媒的商品性,发挥其积极面、抑制其消极面是传媒治理的中心课题。在欧盟,市场效率和核心价值两大考量中,确保核心价值始终放在优先地位上。而在中国,“社会效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