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暨南大学政治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二元经济
【答案】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在发展中人口大国还要加上人口数量压力和人均资源占有量约束)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同时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和部门:种是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收入只能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的乡村农业部门; 另一种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也相应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必然出现的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在促进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的现代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 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构成可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就物质形式来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它们所需的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就是资本技术构成。它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就价值形式来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就是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两者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故称资本有机构成。在不同部门、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是不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愈高,则不变资本的比重愈大,可变资本的比重愈小,从而对雇佣劳动的需要就相对减少,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3. 平均利润
【答案】平均利润是指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平均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它是部门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投入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断把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却发生相反的变化,利润率上升。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在竞争中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因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一个部门获得的利润量与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往往是不
一致的。
平均利润率规律表明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矛盾和竞争; 揭示了工人不仅受本企业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不是个别资本家和个别工人的对立,而是整个无产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处于对立的地位。
4. 货币流通
【答案】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的货币运动。货币流通遵循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间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5. 寡头垄断
【答案】寡头垄断又称“寡头’,、“寡头市场”、“寡占”、“寡占市场”,是指某种商品的绝大部分,山少数几家大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每个厂商在该行业的总产销量中部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以致其中一家厂商的产量或价格的变动,都会影响该种商品价格和其他几家厂商的售销量。其主要特征是:
(1)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只有少数几个企业相互竞争。
(2)这些企业的产品可以是同质产品,也可以是差别产品。
(3)存在市场势力,但取决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是合作还是竞争。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常常带有博弈性质。
(4)新企业的进入有障碍。
寡头市场是介于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之间的一种市场。寡头又可以分为纯粹寡头和产品差别寡头。生产完全相同产品的几个厂商称为纯粹寡头。生产具有差别产品的几个厂商称为差别寡头。两种类型的寡头都不是完全垄断者,但每个厂商都可以对价格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寡头比完全垄断更普遍。同其他三种市场类型相比,寡头垄断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各个厂商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性。
6. 再生产周期
【答案】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亦称“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开始之间的时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其起点和决定性阶段,主要特征是:生产猛烈下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能力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经过危机获得暂时的强制的解决。在萧条阶段,生产停滞,商品销路呆滞,物价低下,资本家为了增强其竞争能力,并获得利润,除加强对工人剥削外,还开始进行固定资本更新。复苏阶段,指生产走出萧条阶段的低谷,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涨阶段,生产水平增长超过前一周期的最高点,失业人数减少,社会消费增加,交易兴旺,物价上涨,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
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又不断加剧,导致新的危机爆发。
7. 生产力式
【答案】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8. 市场规则
【答案】市场规则是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规律所制定的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就实质而言,市场规则就是以法律、法规和信用等形式规定或表现出来的市场行为规范和准则,主要包括市场进入与退出的规则、市场竟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等。市场规则可以有效地约束和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形成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二、简答题
9. 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要求。
【答案】(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消费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生产的增长速度,还取决于人口规模、就业面、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消费品价格等因素。人口规模、就业面和职工收入增长速度等因素通过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消费品价格则影响一定消费支出的实际消费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角度来看: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还直接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真正成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可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消费水平也将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提高。
消费的增长有两方面表现:
一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价值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城乡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其实物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每人每年基本消费品的数量、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等等。二是消费结构的优化。其衡量指标有:吃穿住用等各类消费的比重,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的比重,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的比重,等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将必然会使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和精神消费水平同时得到提高,而且小康社会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在生活水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