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807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埃拉托色尼
【答案】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的学者,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他首创了“地理学”(Geographe )这一名词,Geo 为地球,graphe 为描述,并用它作为《地理学概论》的
书名。他的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 人地适应论
【答案】人地适应论是关于人地关系的一种正确认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人地关系中,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界时,要保持自然界的平衡和协调; 二是在研究人地关系时,强调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要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3. 文化特质的源地
【答案】文化特质的源地是指某一特征文化特质的源地。文化特质的源地有单核源地和多核源地。文化特质的单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从一个地点产生,然后扩散到其他地区; 文化特质的多核源地是指文化特质的源地除单中心的源地之外,还有一些是多中心的源地,以道教的文化源地为例,道教的文化源地有西部源地和东部源地。
4. 城市景观
【答案】城市景观是指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城市景观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
5. 政治空间结构
【答案】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其中每一空间要素都对政治地理单元特征产生深刻影响。此外,只有空间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治空间结构,这些要素才能发挥其现实的影响作用。
6. 白吕纳
【答案】法国人文地理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维达尔一白兰士的人文地理学思想,认为人文地理学应着重研究人在地表所做的事业,并把这些事业称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事实:主张人地关系的可能论,认为人对人地关系的形成具有选择的可能和自由。著有《人地学原理》、《历史地理学》、《法国人文地理学》等。
7. 循环经济的3R 原则
【答案】循环经济的3R 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种原则的简称。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它是防止和减少污染最基础的途径; 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再循环是把废弃物品返回工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
8. 行为空间
【答案】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 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料及达到的空间。
9. 民俗
【答案】民俗的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民俗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因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民俗有利于生产和民族的繁荣,有的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所以,有的民俗小断地被改革或淘汰,而新的民俗又会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10.区域发展战略
【答案】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是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估量,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应解决的重点和所需经历的阶段以及必须采取的对策的总筹划和总决策。
二、简答题
11.旅游地文化的要素
【答案】(1)旅游地文化的物质要素
主要是指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设施等,是旅游文化的实体层面。 (2)旅游地的文化行为要素
包括旅游地的风俗习惯、生活制度、行为规范等,是旅游地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
(3)文化的心理要素
包括旅游地当地居民的民族性格、宗教情绪,也包括旅游相关从业人员、与旅游者有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旅游地接待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思维力一式和道德情操,还包括旅游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是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
12.从文化的结构分析出发,谈谈文化整合的现实意义,并举例说明。
【答案】(1)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2)文化整合的现实意义
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最先发生的是文化冲突。这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致,还经常掺杂着政治和经济的特殊背景。文化冲突的损失常常是相当惨重的,但冲突的结果是无法预料的,有正、反两种可能,冲突的背后是比较和竞争,因而冲突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一种文化想要与另一种文化竞争,并且在社会中占有一席地位,它自身必须做一些调整,以适应另一种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条件。调整给文化一个喘息的机会,使之得以重建自己的体系和力量,从而为与另一种文化再一次竞争创造了条件。文化在经历了冲突、调整和适应之后,就达到了整合的趋向。文化整合的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在各国文化系统的交流中,各种文化特质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例如,物质文化方面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往往易于交流。如电视机以其形象与声音的传输的同步,很快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取代了广播,而彩色电视很快又取代了黑白电机。在交通方面,过去我国是轿子与马匹代步,今天则有火车、汽车与飞机,可以免去长途跋涉之劳。今天,世界各国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都在竞相走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可是,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的发展和运行,需要上层建筑的推动,也就是需要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甚至还需要有与之价值观念相应的意识形态。这说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3.简述民俗的特点
【答案】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
(1)内涵的特征
①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
②地方性
由于地理环境对民族经济和生活影响,民族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③集团性
不同的社会阶层、阶级等形成的社会集团之间风俗习惯也可能不尽相同。
④约束性
某种习俗可能成为全体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具有某种不成为法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