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632外国文学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有的______《嚎叫》。
【答案】金斯堡
【解析】“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2. 20世纪初美国“揭露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是厄普顿·辛克莱写的《______》。
【答案】屠场
【解析】20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有了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敢于面对美国的经济繁荣,正视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体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从而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把美国文学推上高峰。厄普顿·辛克莱在1905年发表的《屠场》是“揭露黑幕运动”的第一部小说,描写了肉类加工厂非人的劳动条件。
3. 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是______,他的代表作是《______》。
【答案】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解析】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百年孤独》是其代表作,也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品。
4. 苏联文论家巴赫金从______的小说创作中提炼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答案】陀思妥耶夫斯基
【解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二、名词解释
5. 俄狄浦斯情结
【答案】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介于心理学、精神病学与文艺美学之间的专门术语。它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
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神话,恋母和拭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中文语境有时也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6. 《抒情歌谣集》
【答案】《抒情歌谣集》是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诗歌合集。但其中柯勒律的诗仅有三首。这部问世之初遭到苛评的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它摆脱了多数18世纪诗人所悟守的简洁、典雅、机智、明晰等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在形式上摒弃了在蒲柏手里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并垄断了当时诗坛的英雄双韵体; 在内容上则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7. 意识流派
【答案】意识流派是指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派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尤其是人的意识流程,常利用心理时间来组织叙事,大量运用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追踪人的意识流程,展示人迷离恍惚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意识流小说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一度掀起高潮。40年代,经过意识流小说所锤炼的各种创作方法和观念仍然在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其代表作家有乔伊斯、伍尔夫、普鲁斯特和福克纳等。
8. 迷惘的一代
【答案】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语出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的评价。后来成为以海明威为中心的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由一些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后来影响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以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为代表。这些作家大多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应征入伍的年轻人,在战争期问饱受身心创伤,在战争结束后失去了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找不到出路,在孤独、迷惘、仿徨中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战后年轻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迷惘的一代”在创作形式上勇于创新,语言具有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
9. 请概述中世纪文学与历史没能同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由于中世纪文学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人们对其评价莫衷一是。如果将中世纪文学与历史社会联系在一起就显得更为复杂。因此,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中,不乏对中世纪文学的贬低,认为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典与文艺复兴两大辉煌时期的漫长黑夜,是文化发展的断层
阶段。中世纪文学与历史没能同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宗教的全面控制,限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在欧洲,教会文学自成体系,大多为僧侣们所作,他们利用文学作品来阐释教义,颂扬圣徒,统治人们的思想与精神。佛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在亚非的广泛传播,使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宗教色彩。被恩格斯誉为新时代曙光的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他的反对宗教黑暗统治的作品《神曲》,仍然没能彻底地挣脱宗教的局囿,在“天堂”中供奉着圣洁的教士和天使,而生活在基督诞生前的荷马和贺拉斯作为异教徒在“地狱”中等待审判。又如古印度的富有反抗精神的诗人伽比尔,他反对一切宗教迷信,但也不得不用宗教的外衣去反对宗教,去传播自己的理想。或以“理想”的教士反对腐朽的教士,或以新宗教去对抗旧宗教,宗教的幽灵盘旋在中世纪文学的天空中,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文学的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必然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烙印,不能与历史同步发展。
(2)封建的小生产者方式僵化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中世纪文学的流程与发展还是相当迟缓的,而且呈现出回环重复的态势,这和封建的小生产者方式有关,小生产者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有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学作品重复着同一的题材、同样的主题、相似的人物形象和共同的艺术形式。阿拉伯的文学中的押韵散文,不断地重复着一个相类似的故事; 占印度两大著名史诗中的一些情节,不断地被采用,其中的主要人物更是被反复吟颂。风靡欧洲的骑士文学不外是对贵族妇女的爱慕与尽忠和对封建领主的赤胆忠心。有关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从古代流传到中世纪,既是骑士文学的题材又是史诗歌颂的英雄。题材、主题、人物、形式很少变化,必然使中世纪的文学发展缓慢。
(3)统治者的干预
封建统治者保留了古代唯心主义——柏拉图的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并通过歪曲解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形成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为他们麻痹和奴役人民服务。在神学基础上,学术领域里的蒙昧主义形成了,哲学成了神学的“裨女”,科学成了宗教的“仆人”,几何学被用于建筑教堂; 数学被看作具有神学象征意义——“一”代表神圣; “二”代表耶酥基督; “三”象征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四”象征着四福音等等:天文学被用来计算复活节祭典的日期:逻辑用于诡辩,成为打击异教徒的工具:绘画、雕刻、音乐、文学则用来图解教义,宣扬圣父圣母的圣德,塑圣像,画天使,撰写基督故事,为圣徒们树碑立传,或为教堂谱写祈祷词、赞美诗……总之,一切都为了宣扬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神秘主义以愚弄人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总之,受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各种势力的限制,中世纪文学没能与历史同步发展,而被文艺复兴运动的文学所取代。但中世纪文学依旧有其独特的思想特征和艺术魅力,并深深影响着后世文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