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唐代流外官制度,在我国史学界是一个未被重视的研究课题。 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一、对流外官名例进行了诠释,指出了流外与胥吏(吏)、杂 任,职掌人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强调流外的身份是职官而不是杂 役、但由于流外官不具备流内高品在荫亲庇族及法律上的特权,从 政治地位而言,也只是具有一般身份的官吏,当然,随政治形势的 变化,其政治地位也非一成不变。 二、考究流外官的渊源,流外出现,至迟不晚于北魏,南齐时 也有流外。官品分流内、流外,出现了职官分流的趋势,这是职官 制度发展中呈现的新特点,这种分流是与南北朝时辨别士庶流品相 联系的。到隋朝时形成了较完备的流外官制度,这是与三省六部为 主体的行政格局相一致的,是中央集权加强的结果,也是其重要内 容之一。唐朝仅是承袭隋制并有所完善。从而纠正了自杜佑《通典》 以来及《玉海》、《通志》、《事物纪原》中皆以流外始于唐的失误。 三、通过对现有典籍及敦煌文献等资料的钻研得出唐代流外官不 仅在中央政府广泛设置,而且对其在地方政府是否设置的棘手问题做了肯定的论证。流外官品级及其数量的配置与所属机构密切相关 唐代的流外官是与唐朝相伴而生的。流外官职掌同样由所属部门的 职能决定并且是这一职能的一部分,本文将流外职掌分为三类并以 令史为例作了具体分析,认为,流外官职掌是整个国家行政职能 的一部分,流外官也成为整个官吏系统中不可分割的成份。 四、流外铨就是流外官的铨选制度。唐朝流外铨始于何时?面 对洪迈的茫然与胡三省的臆断,得出了滥觞于武德年间的结论。流 外铨对象是广泛的,包括品子,州县佐吏,庶人乃至流内品官,体 现出向全社会开放的原则。流外铨从主管机构到考试内容及制度程 序都有具体规定,并且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与成熟的过程;它在执 行中也出现许多流弊。流外铨是与唐代政治有密切联系的重要制度。 五、流外官入流内叙品制度就是流外入流、这一制度的法典化 过程在唐代已经形成,它是与科举制等一样,是唐朝极重要的选官 制度。流外入流要在可入流的门户官任上经“考满”得出身,然后 加试而叙任官职。其叙职范围是广泛的,入流数量也是很多的,而 且在流外入流叙职中,有一类官职是属于流外出身专任的,这样, 就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流外出身的特殊阶层,他们在唐代政治中发 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轻视的地位。流外出身者的叙职,与 其他出身者如科举等在任途上产生了冲突,体现出地主阶级内部关 系的复杂化。唐政府对这种冲突所采取的协调政策,反映出国家的管理职能与维护统治的目的。 六、唐代流外官考课,从其应考到成考,本司初定与考功司的 检覆终裁,都有严格的程序及程限规定,并以《考课令》为依据, 形成了严密的制度。本文强调了考课对考限的认定这一内容,尤其 当考课与官吏仕途发生联系,考限成为选限时,这一内容更为重要。 以往对考课内容认识的偏差得到一些纠正。流外考课反映出流外官 制的完善及其特点,其政治意义不可低估。 七、对唐代流外官与唐代政治关系的探讨,一方面它保证了唐 代行政职能的正常发挥,加强了中央专制统治;另一方面则着重探 讨了流外奸弊与唐政治的关系:流外奸弊及其特点,反映了唐代政 治形势的内容并对政治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政府对流外奸弊的 防惩,说明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总之,流外官在唐代政治中 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上述,我们认为,流外官制度在唐代形成为严密而完善的 制度,并颇有特色,它在唐代政治中应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对流外 官制度的研究,无疑会有助于唐代政治史的研究走向深入。本文不 敢奢望完美而全面地考究唐代流外官制的全部内容,只是通过上述 的几个方面,希望能对此问题有一浅陋的认识。本文不足之处,请 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