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鲁东大学计算机网络(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综合题
1. TCP 在进行流量控制时是以分组的丢失作为产生拥塞的标志,有没有不是因拥塞而引起的分组丢失的情况?如有,请举出三种情况。
【答案】有不是因拥塞而引起的分组丢失的情况,例如:
①IP 数据报已经到达终点,终点的缓存没有足够的空间存放此数据报;
②当IP 数据报在传输过程中需要进行分片,但其中的一个数据报片未能及时达到终点,而终点组装IP 数据报已超时,因而只能丢弃该数据报;
③数据报在转发过程中经过一个局域网的网桥,但网桥在转发该数据报帧的时候,由于没有足够的差错空间而只好丢弃。
2. 主机A 向主机B 连续发送了两个TCP 报文段,其序号分别是70和100。试问:
(1)第一个报文段携带了多少字节的数据?
(2)主机B 收到第一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应当是多少?
(3)主机B 收到第二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是180, 试问A 发送的第二个报文段中的数据有多少字节?
(4)如果A 发送的第一个报文段丢失了,但第二个报文段到达了B 。B 在第二个报文段到达后向A 发送确认。试问这个确认号应为多少?
【答案】(1)第一个报文段的数据序号是70到99, 共30字节的数据;
(2)主机B 收到第一个报文段后发回的确认中的确认号为:99+1=100;
(3)A 发送的第二个报文段中的数据长度为:179-100+1=80(字节);
(4)因为此时收到的报文段的最后一个序号为69, 当在第二个报文段到达后,B 向A 发送确认,所以这个确认号应为70。
3. 因特网的网络层安全协议族IPsec 都包含哪些主要协议?
【答案】在IPsec 中最主要的两个协议就是鉴别首部AH 协议和封装安全有效载荷ESP 协议。
AH 协议将每个数据报中的数据和一个变化的数字签名结合起来,(1)共同验证发送方身份,使得通信一方能够确认发送数据的另一方的身份,并能够确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防止受到第三方的攻击。它提供源站鉴别和数据完整性,但不提供数据加密。
(2)ESP 协议提供了一种对IP 负载进行加密的机制,对数据报中的数据另外进行加密,因此它不仅提供源站鉴别、数据完整性,也提供保密性。
4. 为什么在TCP 首部中有一个首部长度字段,而UDP 的首部中就没有这个字段?
【答案】TCP 首部除固定长度部分以外,还有选项字段。TCP 首部长度是可变的,而UDP
首部长度是固定的。当没有使用选项时,TCP 的首部长度是20字节。长度可变,最长可达40字节。所以TCP 首部中有一个首部长度字段,而UDP 的首部中就没有这个字段。
5. 什么是管理信息库MIB? 为什么要使用MIB?
【答案】管理信息库MIB 是一个网络中所有可能的被管对象构成的虚拟的信息存储器。 只有在MIB 中的对象才是SNMP 能够管理的。MIB 在被管理的实体中创建了命名对象,并规定了其类型。MIB 的定义与具体的网络管理协议无关,这对于厂商和用户都有利,厂商可以在产品中包含SNMP 代理软件,并保证在定义新的MIB 项目后该软件仍能够遵守标准。用户可以使用同一网络管理客户软件来管理具有不同版本的MIB 的多个路由器。管理程序就使用Mffi 中这些信息的值对网络进行管理(如读取或重新设置这些值)。所以在网络管理中必须要使用MIB 。
6. 主机A 向主机B 发送TCP 报文段,首部中的源端口是m 而目的端口是n 。当B 向A 发送回信时,其TCP 报文段中的首部中的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分别是什么?
【答案】源端口和目的端口分别是n 和m 。
7. 结合隐蔽站问题和暴露站问题说明RTS 帧和CTS 帧的作用。RTS/CTS是强制使用还是选择使用?请说明理由。
【答案】如图所示,当A 和C 都检测不到无线信号时,以为是空的,向B 发送数据,结果B 同时收到A 和C 发送的数据,发生碰撞,这就是隐蔽站问题。使用RTS 与CTS 帧后,B 处在A 的传输范围,可以收到A 发送的RTS 。当请求允许后,B 将会向其余站点发送CTS 。当C 收到B 的CTS 后,在A 和B 通信的时间内就不能发送数据,保证了A 和B 的正常通信。
当站B 向A 发送数据,而C 又想和D 通信时,由于C 检测到了媒体上有信号,于是不能向D 发送数据。这就是暴露站问题。使用RTS 和CTS 帧后,在A 和B 通信的时间内,C 能收到B 的RTS ,但是收不到A 的CTS ,所以C 可以发送自己的数据给D 而不会干扰。
可以看到通过使用RTS 和CTS 较好的解决了隐蔽站和暴露站的问题。
图 隐蔽站问题和暴露站问题
RTS/CTS是选择使用的。因为当数据帧本身长度很短时,使用RTS/CTS反而会降低效率。
8. 简述TCP 协议如何通过三次握手来建立连接。
【答案】三次握手建立TCP 连接的过程如图:
(1)B 的TCP 服务器进程先创建传输控制块TCB ,准备接收客户进程的连接请求。然后服务器就处于LISTEN (监听)状态,等待客户的连接请求,如有,即作出回应;
(2)A 的TCP 客户进程首先创建传输控制模块TCB ,然后向B 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这时
TCP 客户进程进入SYN-SENT 首部中的同步位SYN=1,同时选择一个初始号SEQ=X。这时,(同
步已发送)状态;
(3)B 收到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如同意建立连接,则向A 发送确认。在确认报文段中应把SYN 位和ACK 位都置1,确认号是ACK=X+1, 同时也为自己选择一个初始序号SEQ=Y。这时TCP 服务器进程进入SYN-RCVD (同步收到)状态。
(4)TCP 客户进程收到B 的确认后,还要向B 给出确认。确认报文段的ACK 置1, 确认号ACK=Y+1,而自己的序号SEQ=X+1。这时TCP 已建立连接,A 进入ESTABLISHED (已建立连接)状态。当B 收到A 的确认后,也进入ESTABLISHED 状态。
图 TCP 三次握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