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676国际关系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光辉孤立\光荣孤立

【答案】“光辉孤立”政策,又称“光荣孤立”,是指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政策源于1896年1月,G ·E ·福斯特在议会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所谓“光辉孤立”一般是指在和平时期,英国不与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保持充分行动自由,免受束缚。英国之所以实行“光辉孤立”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依仗着它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海军和广大的殖民地,因此“孤立”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力量与自信的象征。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英国“光辉孤立”政策所赖以推行的基础—经济优势和海上霸权小是已经丧失就是遭到挑战。为了摆脱在世界事务中孤立的外交处境,英国开始妥善、审慎地调整其外交政策。在英德谈判破裂后,英国“光辉孤立”政策遂告终结。

2. 1959年美苏戴维营和谈

【答案】1959年美苏戴维营和谈是指1959年9月15~28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了三天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中同艾森豪威尔就德国、柏林、裁军、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戴维营会谈刚刚结束,赫鲁晓夫就来到北京劝说中国“不要用武力去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但会后仅七个月,就发生美国飞机入侵苏联的事件。苏联宣布取消对艾森豪威尔访苏的邀请,苏美关系趋于紧张,两国展开了新的争夺。

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指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写为NATO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北约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的军事力量。20世纪90年代,随着1955年5月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开始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并不扩展

成员国。

4.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

【答案】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方面称六日战争,阿拉伯国家方面称六月战争,又称六·五战争、六天战争,是指1967年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这场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1967年4月,以色列飞机闯入叙利亚领空,击毁叙利亚战斗机,5月埃及下令封锁蒂朗海峡,6月5日以色列发起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军取得了胜利,在短短6天之内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大片土地。第三次中东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利宣告结束。之后,在联大紧急会议上,美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苏联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退还侵占的阿拉伯领土; 美国则主张以色列有条件的撤军并兼并某些阿拉伯领土。中东危机陷入僵局之中。后来,在美苏操作下安理会通过了英国的中东方案,即“242号决议”。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结束中东一切交战状态。但该决议没有谴责以色列的侵略行径,而把巴勒斯坦问题归结为“难民”问题。因此,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这一决议。这是美苏僵持和妥协的结果。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局面。

5. 巴格达铁路问题

【答案】巴格达铁路问题是指在19世纪德国扩张政策下,对是否在土耳其境内修筑一条连接欧洲、穿越小亚细亚半岛、经巴格达抵达波斯湾的铁路引发的德国与英法俄的冲突问题。由于它沟通柏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三地,故又名“三B 铁路”。巴格达铁路一旦建成,便可给德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经济扩张场所,同时,对控制土耳其以及削弱英国和俄国的殖民利益也大有裨益。德国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不可避免地与在近东有着巨大利益的英法俄三国发生冲突。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4年。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格达铁路问题便不了了之。

6. NMD 和TMD

【答案】NMD 和TMD 二者是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NMD 是指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拦截袭击美国本土的洲际导弹。TMD 是指地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功能是保卫驻海外美军及盟国免受导弹袭击。冷战后美国的导弹防御战略的转变过程基本是从重视TMD ,到TMD 、NMD 并重,再到重视NMD 。冷战结束后,建立在核恐怖基础上的两极对峙结构瓦解,美俄两国在军备控制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美国仍不惜动摇世界军控基石的《反导条约》,违背世界裁军大势,不惜巨资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其战略意图不外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继续保持美国的超强地位,遏制潜在对手; ②加强与盟友的军事联系,同时给军火商带来经济实惠; ③提高美国高科技的竟争力; ④对付所谓“无赖国家”、“邪恶轴心”,防止导弹扩散。众所周知,武器技术究竟是防御性还是进攻性的,根本无法根据技术本身作出区分。可见,NMD 、TMD 虽然被标榜为防御性武器技术,但实质上也可以作为进攻性武器技术。它们的部署将给国际安全带来巨大的负面冲击。

7. 里根主义

【答案】里根主义是指里根政府时期美国要承担抵抗苏联及由它支持的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侵略”,支持反共产主义的起义并击退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纲领。作为里根主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的扩张势力”推回去。里根主义的针对性是极为明确的,这就是抵制苏联在中美洲的渗透,是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而不让苏联染指。其主要内容是:①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冒险是对全球安全的威胁; ②苏联在全世界的扩张使美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要为苏联实现其野心设置障碍,并鼓励苏联自我克制; ③美国“反对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暴政,不管它是左的暴政还是右的暴政”,谴责“苏联式的独裁政权对世界和平构成的一个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威胁”; ④美国要用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力“支持自由战士”,作“友邦的后盾”,防止地区冲突的扩大,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作为美国里根政府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特别是争夺拉丁美洲的政策,里根主义是在美国的力量与信心得到恢复和发展之后提出与实施的,它是里根对苏联推行新遏制政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8. 大规模报复战略

【答案】大规模报复战略是指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不久即着手制定“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年1月12日,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公开而详尽地对“大规模报复战略”进行阐述。宣称,美国目前的基本决定主要依靠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选择的武器对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这一战略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 在外交上提出要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力、更主动的“解放”政策,即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出来。该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随着核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自己也被置于核武器的威胁之下。60年代初,该战略为“灵活反应战略”所取代。

9.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答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指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签署了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与欧盟性质小一样,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不是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上的一项协议。1992年8月12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就磋商14个月之久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文本最终达成了协议,并于10月8日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主要内容包括:三国间将在巧年内逐步取消上万种商品的关税和诸多的关税壁垒,并废除目前实行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制度; 开放墨西哥的银行,电讯,保险及证券业,允许美国和加拿大加入竞争和投资,包括建立全资子公司,三国同意对所有北美地区的金融公司给予本国同样的待遇; 采取措施防止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公司为逃避美国的关税而将商品经由墨西哥运往美国,三国就原产地问题作了严格的规定,以防止非缔约国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在一个缔约国内设厂,再把本国产品在这些工厂内加工而享受免税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