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数字阵列星载SAR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关键词:数字阵列SAR; 宽覆盖高分辨率; 信息获取能力; 数据处理方法; 层析成像

  摘要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是一种主动微波成像系统,具备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能力,以及作用距离远、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已成为遥感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宽覆盖高分辨率是星载SAR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能够显著拓展星载SAR图像在军事、民用等各领域的应用。针对传统星载SAR存在的宽覆盖和高分辨率之间的矛盾制约,本文紧密结合国内外星载SAR现状与发展趋势,开展数字阵列SAR概念体制框架研究,突破其数据处理方法,为数字阵列SAR由概念理论转向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传统星载SAR存在的宽覆盖和高分辨率之间的矛盾,开展了数字阵列SAR概念体制框架研究。提出了星载SAR信息获取能力的概念,并推导了单通道体制下星载SAR的信息获取能力的理论极限;详细阐述了数字阵列SAR的概念内涵,即采用多个发射/接收通道,并具备数字波束形成能力、多波形产生能力及多通道信号接收、处理能力的一种新体制SAR;根据实现宽覆盖、高分辨率成像的原理,将数字阵列SAR的范畴划分为两大类,二者分别从方位向分辨率和距离向测绘带宽度这两方面,突破覆盖性能与空间分辨率之间的约束关系;结合仿真参数,分析了典型数字阵列SAR的系统性能,验证了数字阵列SAR实现宽覆盖高分辨率成像的能力。

2. 针对数字阵列SAR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数据处理问题,深入研究了其数据预处理方法。为实现数字阵列SAR的二维多通道空域滤波和数据合成,建立了基于二维数字波束形成(Digital Beam Forming,DBF)的数据预处理统一理论模型,该处理模型包含两步,分别为俯仰向联合处理和方位向联合处理。根据发射信号的时序及空间几何关系,研究了俯仰向联合处理方法,以完成俯仰向各通道数据合成,实现波形分集、抑制星下点回波并提高信噪比;根据方位向各接收通道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方位向联合处理方法,以完成方位向各通道数据合成,实现方位向信号重构并提高信噪比。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数据预处理的基本流程框架。接下来,研究了数据预处理对数字阵列SAR系统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系统性能的具体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仿真参数,验证了数据预处理方法的有效性。

3. 基于通道间不一致性误差分析理论,建立了数字阵列SAR系统误差分析模型,针对若干典型误差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补偿方法。针对成像场景内存在运动目标造成目标散焦及虚假目标的问题,建立了运动目标的回波信号模型,定量分析了目标速度导致的目标散焦程度和虚假目标的位置、强度,并提出了基于目标速度估计的补偿方法,为数字阵列SAR图像的判读理解以及虚假目标的抑制提供重要依据;针对天线阵列几何误差的问题,建立天线相位中心间距误差模型,分析了其对数字阵列SAR信号处理的影响,基于各通道信号的多普勒特性差异,提出了基于回波数据的几何误差在轨测量方法;针对斜视情形下数字阵列SAR方位频谱重构失效的问题,建立了斜视情形下的数字阵列SAR信号模型,分析了斜视情况对方位频谱重构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应于斜视情形的改进方位频谱重构方法。

4. 利用数字阵列SAR的数据冗余,提出了不依赖长基线多天线或多轨观测的层析成像方法。根据地面高程对数字阵列SAR俯仰向DBF处理的影响,研究了目标高程与数字阵列SAR俯仰向接收增益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俯仰向多接收通道的数据冗余,建立了层析成像理论模型,并提出了基于多次俯仰向DBF处理的层析成像方法;根据层析成像的理论模型,将层析成像问题转化为欠定条件下的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提出并证明了当解向量为稀疏向量时,该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对层析成像问题的求解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重点针对一阶和二阶问题的求解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了SAR系统参数对高程反演精度的影响,并给出了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