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关于其研究对象有哪几种主要看法? 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答案】(1)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其研究对象主要有心理教育学观点、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和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这三种看法。

①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科。它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性及特殊性,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

②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掌握社会历史文化的,因此,理应把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合并。这样,教育心理学的独立性难以体现出来,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该学科的发展。

③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提倡教育心理学应以学习或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由于他们对教育与学生学习的本性、对学生的能力与品德的实质等问题缺乏深入探讨,由于其教育心理学对象的理论依据的薄弱性,因而他们所确定的内容体系仍缺乏内在联系。

(2)其历史渊源分别如下:

①从赫尔巴特开始到现在,心理教育学观点在西方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仍非常流行。

②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莫依曼等人所提倡的实验教育学运动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为核心。这种倾向性也影响着教育心理学,使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一度成为当时教育心理学的中心内容。这在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其书名中即可体现出来,如《儿童教育心理学》(列维托夫,1958年)。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达维多夫于1976年曾在《心理学问题》第四期上发表了题为《在教育发展现阶段中的年龄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文章,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对社会历史文化掌握的结果。

③以学习为中心的观点,美国的桑代克是该观点的最初倡导者。他认为,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向人们提供人性变化的知识,而人性的变化是通过学习实现的,所以学习在教育心理学中占中心地位。直到1968年,奥苏伯尔编著的《教育心理学》问世,他不仅坚持教育心理学要以学习的心理学研究为中心,而且还强调要以学生的课堂学习研究为中心。奥苏伯尔关于教育心理学应成为以研究学生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独立学科的主张,在美国曾得到了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的赞同。如戴维斯、雷斯尼克等。大部分教育心理学家将他们的研究领域看作是在实际情境中(如课堂情境)进行研究,关注情境和交互作用,而不是所谓的“客观的”实验。

2. 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认知一发现学习论和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异同及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1)认知一发现学习论和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异同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认知一发现学习说,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们的学习理论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也有许多的不同。

①相同

布鲁纳的发现法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强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虽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都特别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布鲁纳和奥氏接受学习的含义都是模糊的,未能弄清接受学习的本质,都不是一种完备的科学理论。

②不同

学习的实质不同: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例如教师在讲循环系统的详情时,学生可能己经模糊地知道了血液循环,但不管新旧知识如何,学生都获得了一定知识的提高,还要对其进行转化,接着要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奥氏的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学习“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时,其实质是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与以前学习的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非人为的。

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发现学习是指教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而接受学习不同于发现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样学习惯性定律,发现学习的老师则让学生回顾坐车刹车时的感受,想象当时的场景来体会惯性定律,而接受学习的教师则先呈现惯性定律,让学生首先学习具体的这个概念。

适用学习的年龄范围不同:发现学习可以是年龄小的儿童,而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

(2)认知—发现学习论和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

①认识—发现学习论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去积极探索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也有助于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②有意义接受学习能节省学生探索规律的时间,首先习得的一般经验之后,学生就可以在实际的情境中或者通过观察回忆等方式来理解知识,从而能将所习得的知识牵引到类似的问题情境

中去。

3. 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菲茨和波斯纳提出了三阶段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其各自含义与具体特点如下:

(1)认知阶段及其特点

练习者要将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方式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象,并对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得如何。在该阶段:对示范动作,或者参考书、参考图示进行观察,需要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和特点,以及各组成动作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动作映象。

(2)联系阶段及其特点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注意力己从认知转向动作,逐渐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但是他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之际,往往出现短暂的停顿现象。

(3)自动化阶段及其特点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所学习的动作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己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的像话协调以达到自动化。

4.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教育心理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①教育心理学从无发展到有,而且目前己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立了许多学习理论,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观点,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作品和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所有的理论及其所依据的研究资料都为本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③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来,轰动时的一此重大教育改革运动,也都是由教育心理学家发起的。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 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方法,如认知理论、构造观点、累积学说、内化学说、信息加工模式等等; 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所有这些,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于教育实际的心理学,其对象是教育实际中的心理现象。但另一观点却认为不应把教育心理学简单地当作缺乏独立性的应用学科。他们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内容结构及方法的独立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