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23中国史综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郑国渠

【答案】郑国渠是指战国时期秦在关中开凿的水利工程。秦国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他主持在关中渭水以北兴修大型灌溉渠。其西引径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成为沃野,为秦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其也是迄今为止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2. 商鞅变法

【答案】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改革。分两次进行,公元前356年,商鞅进行第一次变法,内容包括:①颁发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②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公元前350年,进行第二次变法,内容包括:①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 ③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④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准各了物质和社会条件。

3. 《世说新语》

【答案】《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逸事的杂史。作者是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为了和刘向的区别开来,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书中的某些篇章也透露出编者的倾向。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 而对魏晋的清淡家则有褒有贬。基本上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段,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该书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有梁刘孝标注本。刘注的特点是收集许多其他古籍材料,与原文参证,这些材料多已亡逸。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刊本。国内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藏宋刊本,附有日本所发现的唐写本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从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近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本书比较好的笺释。

4. 户调制

【答案】户调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按户征收赋税的制度。始于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充、豫两州征收户调,征收物为绵、绢,建安九年(204年),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这是历史上首次颁布的户调制度,户调的实行,取代了汉朝以来的算赋和口赋,从此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制定户调式,西晋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被废止。

5. 侨置郡县

【答案】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侨置郡县。永嘉南渡的北方人口被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了许多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来的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方人和鼓励登录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侨置设立后引发了许多的严重问题,诸如户籍混乱等,影响了财政收入。后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采取土断,将侨人户口编人土郡县。

6. 墨家

【答案】墨家是指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墨家提倡“兼爱”,即无差别的爱。反对儒家有层次、差别的“仁爱”,同时主张“非攻”,谴责列国的兼并战争。政治上,其提出“尚贤”,希望上自天子、下到乡里的各级职务都能选贤任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主张“节用”,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世界观则强调尊天、尊鬼,迷信色彩较重。墨家的信徒人数很多,拥有严密的内部组织,带宗教和苦行的色彩,战国时期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7. 《尼布楚条约》

【答案】《尼布楚条约》是指中俄间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雅克萨之战后,中俄议和。康熙二十八年,清朝代表索额图与俄国代表戈洛文在尼布楚签订此条约故得名。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并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国。该条约从此确立了俄国和中国的现代疆界。

8. 部落联盟

【答案】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多由有血缘关系的或相毗邻的、利害一致的部落组合而成,起源于同一祖先的若干氏族从同一氏族中分离出来散布在不同的部落中,这些部落便自然成为组成部落联盟的基础。此外,使用彼此尚能相互了解的语言或方言以及领土的接壤,也是组成部落联盟的重要条件。部落联盟的主要职能是共同从事军事行动,如袭击敌对

部落或对付外来侵略者时采取一致行动,联盟制度是氏族一部落制的扩大,它密切了各部落间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并为国家和部族或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9. “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王与马,共天下”是指在东晋时,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垂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大权的一种说法,这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的。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10.元典章

【答案】《元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全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在元成宗时期,曾规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统以来的律令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史遵循的依据。《元典章》就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元典章》是研究元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之一,全部内容都由元代的原始文牍资料组成。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书中都有具体生动的反映。

二、简答题

11.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小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