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916新闻传播业务之新闻采访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机遇观察
【答案】机遇观察是指记者事先没有确定的观察对象、没有预定的观察目标,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记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或是采访过程中对偶然引起自己注意的事物或是遇到的新鲜事物进行的一种观察。这种随机性的观察虽然有其目标不确定的缺点,但它往往能抓住有价值的细节或线索,获得的材料有时是十分新鲜而生动的,因此不能忽视这种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观察。
2. 发散性思维
【答案】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发散性思维是记者采写活动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思维,首先对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新闻策划很有帮助。
3. 新人物
【答案】新人物是一个内容较广的概念,凡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的人物,都可以称作新人物。先进人物和新人物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先进人物一般都具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格、新创造、新事迹等几种特征,所以理应属于新人物之列。不仅属于新人物之列,而且可以这么说,先进人物是新人物的突出代表。
4. “走转改”
【答案】“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等。
5. 追踪采访
【答案】追踪采访,是指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的悬念、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对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进行的采访,也是着眼事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它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追踪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追踪采访是采访深入的一种表现,从采访环节而言,着眼点在追踪,追个水落石出。
6. 参与性观察
【答案】参与性观察,又称参加性非匿名观察,是指记者既亮明身份,又参与采访对象的一些活动,同时,又随时随地观察现场的情景。这种观察能使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体验到现场的气氛,获取切身的感受,能加深记者对于被观察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能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采用这种力一式应避免记者带有过强主观性,产生一定偏见。
7. 易地采访
【答案】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易地采访是一种开放式的采访活动方法,可以开阔记者的眼界,还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一种很好的采访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易地采访己从个别新闻单位少数记者的活动,变成全国性的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业务活动。
8. “孩童般的眼睛”与“聪明长者的眼光”
【答案】“孩童般的眼睛”是指记者的观察应该像孩子一样,带着新鲜感去看待事物,时刻保持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觉。“聪明长者的眼光”是指记者要用聪明长者这样阅历丰富,见多识广、鉴别力强的眼光去进行深刻的洞察,在纷繁的观察对象中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方面,而那些没有价值的事物,则可弃之不顾,以提高效率,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9. 座谈会
【答案】座谈会是指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法,又称“开调查会”。开座谈会的意图一般有两种:①报道座谈会,因为座谈会本身就构成新闻; ②不报道座谈会本身,它卞要是围绕着某些己经发生过的事件,请当事人、目击者、知情者以及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以此来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弄清事实的真相。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10.观察
【答案】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是指人们有日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活动,它是人们获得经验知识的方法。采访中的观察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所进行的一种察看体验活动。观察对于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每一次成功的采访都离不开记者的观察。新闻采访对记者的观察有六点要求:要敏锐、要独特、要准确、要抓要害、要抓特点、要深刻。
11.交叉采访
【答案】交叉采访是指记者在一定时间内同时对两条以上的新闻线索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的明显特点是时间很紧,采集到的资料很多、头绪也多,常常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因此对记者采访分析能力的要求也就特别高。
12.旁观性观察
【答案】旁观性观察,又称非参加性公开观察,是指记者亮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这种观察中,记者一般不参与现场活动,也不介入争端,只是用眼睛像摄像机那样,机灵而客观地“摄取”现场的各种情景。
13.采写典型
【答案】采写典型,又称“下马观花”,是记者深入一点,专门考察某一个典型的活动,这种采访方式是典型报道的需要,其特点是深入、细致,调查系统周密。在采访中与进行综合报道的“面”上的采访相对,常采用两者结合,即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采访。
14.记者的群众工作
【答案】记者的群众工作,不同于一般工作部门的群众工作,而是专属于新闻单位的群众工作。同时,记者的群众工作,又不完全等同于编辑部专门负责群众工作的通联部的工作。通联部的工作对象,面向全体通讯员和报道组,此外还要处理读者来信、接待群众来访等。记者做群众工作,一般只限于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者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或报道组、作者积极分子)的工作。
15.独家新闻
【答案】独家新闻是指独家发布的新闻,人无我有的新闻; 或者说,大家都应该采访到的新闻,而别人没有察觉,没有采访到,唯独你察觉到了,又采访到了的新闻。这种新闻不是一般的新闻,而是比较重要的新闻,富有特色的新闻,引人瞩目的新闻。独家新闻具有以下十大特点:一是独有的新闻事实; 二是独有的远见和时效; 三是独有的地方特色; 四是独有的问题; 五是独有的视野; 六是独树一帜; 七是独特的角度; 八是独特的见解; 九是独有的深度:十是独有的结构。
二、简答题
16.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答案】资料积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资料积累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依据。
新闻采访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记者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胜任这一工作的。在众多的信息来源面前,需要记者去发现和判断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哪种角度的报道是最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