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

【答案】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具体原因主要包括:

(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

,中,I 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出:其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 值是不同的。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其中S 为感觉,i 为刺激强度,K 、C 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 消失文本范式的实验逻辑及操作程序。

【答案】消失文本范式是由Rayner 和Liversedge 等人(2003)提出的。

(1)范式的操作程序

,之后所注视的单词就会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读者正在注视的单词呈现某一时间(如60ms )

消失。如果读者注视点转移到另外一个单词时,这个单词又会呈现。同样地,当另外一个单词呈

,之后所注视的单词又会消失。依次类推。 现某一时间(如60ms )

(2)范式的实验逻辑

通过对不同消失时间条件下的眼动指标与正常阅读条件下的眼动指标相比较,可以得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视觉刺激的获得和在阅读过程中信急的提取时间。

3. 请阅读下列两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研究一:为研究家庭经济环境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研究者随机选择了某市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不同的两组儿童各50名,在控制了除经济收入外的其他重要的额外变量后,测量了这两组儿童分别在1岁和2岁时的语言发展水平。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在1岁时不存在语言发展上的差异,但在2岁时差异显著,表现为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儿童比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拥有明显的语言优

势。据此结果,该研究推论,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研究二: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呈现伪证是警察审问嫌疑人获取口供的常用方法之一。为了证明其可靠性,研究者设计了一个2(高、低易感性)x2(有、无目击者)的完全随机实验。其中,易感性“高、低”是指被试分别以快、慢两种速度输入字母,目击者“有、无”是指主试r4伙报告“看见”或“没看见”被试是否敲击了“空格”键。因变量指标是被试顺从、内化和虚构的人数比例。“顺从”是指被迫承认敲击了“空格”键,“内化”是向别人叙述自己敲击了“空格”键,“虚构”是指向主试承认自己敲击了“空格”键。结果发现,被试有69%表现出顺从,28%表现出内化,9%表现出虚构,经检验差异显著。尤其是在高易感性和有目击者条件下,被试最有可能表现出顺从和虚构。这表明,呈现伪证能够使人们更易接受被指控的结果。该研究据此推论,警察审问时通过呈现伪证引出的供词并不可靠。

(1)这两项研究各自存在哪些不足? 请说明理由,并分别给出改进的建议。

(2)试根据研究评价标准,分析这两项研究所存在问题的性质,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两项研究的不足、理由及改进建议:

①第一项研究的问题是年龄自变量变化范围过窄,选取的被试变量过于单一,只有两组被试即研究一岁儿童和两岁儿童并进行比较,代表性不够,不能揭示儿童语言发展是否与环境有关,其结论不能推广。因为儿童语言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本研究只选取了1岁和2岁这两个阅读早期的年龄段,缺少年龄更大的不同家庭经济环境儿章的数据支持,两组儿童在年龄段上的差异并不表明在语言发展的其他年龄段也存在差异。后续研究可以进行追踪或者添加更多年龄段儿童的数据,如进一步测试这两组儿童在3、4、5、6岁年龄段(或更高年龄段)的语言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研究比较,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②第二项研究的问题是研究结论外推的有效性。实验中的被试产生的是对无意识疏忽性行为的内化,并不能确认他们会对真实审问情境中的明确犯罪意图也产生内化。需要在接近真实的审问情境中检验被试对明确的犯罪意图指责产生内化的可能性。

(2)两项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及关系:

①第一项研究的问题属于研究的内部效度问题,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研究一出现选择的交互作用问题(或者不同年龄段的成熟与语言测验之间的交互作用问题)。第二项研究属于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表明生态学效度存在问题,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②内部效度是外部效度的前提,没有好的内部效度,也就谈不上外部效度。但是,内部效度高并不能保证外部效度一定高。

4. 试分析公平与不公平对移情的影响。

【答案】Singer 等人(2006)进一步研究移情反应是怎样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调节的,即怎样受公平与不公平的感受调节的。

(1)实验过程

①实验前的游戏

a. 游戏目的

通过连续重复的囚徒两难游戏,被试确定哪一个实验者同伙是公平的,哪一个是不公平的。 b. 游戏过程

采用囚徒两难游戏进行。每次游戏中只有两个人:被试A 和实验者同伙B. 实验者同伙有两个,分别扮演值得信赖的和不值得信赖的人。每次游戏中,被试与实验者同伙各有10元钱,如果A 信赖B. 而B 也信赖A , 那么,两个人都会大大增加钱数。游戏中,A 首先做出决定,如果A 信赖

B. 把10元钱都送给B ,按照游戏规则,此时A 给B 的10元钱将增加3倍变成40元,这样,B

,也可以选择返回一就有50元。然后,B 可以选择返回较多的钱,如25元给A (诚实可信行为)

点点钱,如1元钱(不诚实可信行为)。在第一种场合,两人各得25元,在第二种场合,B 得49元,而信赖B 的A 只得1元; 另一类游戏结果是,A 不信赖B , 不把钱给B ; B 当然也不信赖A ,不把钱给A. 这样,每人各有10元钱。

②实验

被试共32人,男女各半。

①对被试及两个实验者同伙的右手背施加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通过镜子等实验设备,被试可以看到自己的手以及两个实验者同伙的手。

②实验指示图标告诉被试,高或低电刺激将要施加给谁,即施加给自己(自我)、公平的实验者同伙,或不公平的实验者同伙。在施加电刺激的同时扫描被试大脑。

③扫描完毕,被试回答移情量表中的问题,并对高低电刺激的强度作出等级判断,对两个实验者同伙的喜爱程度作出评定,以及对自己报复两个实验者同伙的欲望的强烈程度作出评定。

(3)实验结果

fMRI 显示,男女被试在看到公平的人疼痛时均激活了前扣带回和前脑. 鸟,但是,男被试在看到不公平的人疼痛时上述脑区的激活显著降低。这表明至少男性的移情反应是由评价别人的社会行为调节的。

(4)实验结论

公平与否的社会交往影响了人们情感联系的性质,即合作行为(彼此信赖)培育了这种联系

,而自私行为则危害这种联系。男性被试报复欲望评定得分与伏隔核(与奖励过程有关的(移情)

脑区)的激活有显著相关。

5. 怎样理解Fechner 定律的基本特征是用可分辨的刺激来表示可分辨的感觉?

【答案】(1)Fechner 定律假定心理量是与辨别成比例的,即一个刺激引起的心理量的大小与绝对阈限以上的JND 数目成比例,其数学表达式为:Rk=logS0+Klog(1+W)。

(2)Fechnex 定律表示的心物对应关系是:刺激S 0产生感觉R 0; S 1产生R 1直到S K 产生R K , R 1是与1个log (1+W)相对应的……R K 是与K 个log (1+W)相应的。心理量与物理刺激的对数成比例。S 0与S 1是两个刚刚可以分辨的刺激,R 0与R 1是两个刚刚可以分辨的感觉。

(3)刺激是可分辨的,而Fechner 定律将感觉以JND 为单位来表示,也是可分辨的。因此,Fechner 定律的基本特征是用可分辨的刺激来表示可分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