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628行政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行政协调

【答案】协调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的而把各自行动互相配合。行政协调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协调不是在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两极做选择,而是在有关各方存在不同程度共同之处的基础上,对差异进行融和、调整,以实现关系的和谐与整体功能的最大化。行政协调关键在政府各方面关系的平衡,如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平衡、履行社会职能与自身有效管理的平衡、专业化分工与全局管理的平衡、职权责的平衡等。行政协调的方法有对人际关系的协调方法、对组织系统的协调方法、对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协调方法。其特点包括:广泛性、目的性、层次性、权威性、灵活性和相对性。

2. 会议制度

【答案】会议是领导者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民主决策的重要形式,是领导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但如没有一定舶会议制度,无论大小事情都由领导开会研究,会议将泛滥成灾。要精简会议,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议制度。会议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格; 严格会议审批制度; 人力精简会议文件、简报; 革除繁文崛节,讲求实效,端正会风; 严格财务制度,节约会议经费。

会议是领导者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民主决策的重要形式,是领导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如没有一定的会议制度,无论大小事情都由领导开会研究,会议将泛滥成灾。要精简会议,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议制度。会议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格; 严格会议审批制度; 大力精简会议文件、简报:革除繁文缉节,讲求实效,端正会风:严格财务制度,节约会议经费。

3. 分权制衡理论

【答案】分权制衡理论又称权力制约论,它是西方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和均衡的理论。它强调:为防止政府权力的腐败或滥用,必须对它进行合理分割,并建立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分权制衡论是被西方国家普遍运用在政治体系和其他国家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法理。分权制衡论对权力的制约最为直接有效。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鸿、美国的杰斐逊和汉密尔顿。

4. 预算编制、预算审批

【答案】预算编制是预算过程的第一步,是指各部门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收入和支出测算,编制本部门预算,再由财政部门汇总编制政府预算草案的过程。预算审批是指同级人大审查批准政府预算,赋予其合法性的过程。我国预算编制审批必须遵循“两上两下”的程序和合法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稳妥性原则、重点性原则、透明性原则、绩效性原则等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的预算支出分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项目支出,每部分支出采用不同的编制方法。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采用定额管理; 项目支出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部门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的用于年度支出的计划。

5. 威尔逊

【答案】威尔逊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长,后任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和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他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之研究》一文被认为是行政学发端的标志,威尔逊的主要贡献是:

(1)强调了公共行政活动及其研究在所有国家现象中的特殊意义。威尔逊认为传统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而对如何实施法律则注意不够,应当把研究的重点放到行动的政府方面,即放到政府的行政管理方面。威尔逊还认为,为了效率可以适当牺牲民主,为此,应当建立一门新的学科一一行政学,使民主宪政制度臻于完盖

(2)提出了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认为国家的权力主要是掌握在决定政治的议会和执行政治的行政部门手中。这就从结构上否认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提出政治和行政的两分法。

尽管威尔逊的理论并未涉及行政学的基本框架,也并未规定其基本范畴,但他拟定了行政学的内涵,奠定了行政学的基础,因此被认为是行政学的创始人。

6. 分税制

【答案】分税制是一种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在中央与地方一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源,确定税收的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财政体制。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财政体制,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也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分税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彻底的分税制; 另一种是不彻底的分税制。

7. 人事管理

【答案】人事管理是指组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把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合理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它既指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即如何让人做事和事得其人,人事两宜或适人适事,又指一门科学,即研究人事管理活动的科学。具体包括以下职能:招聘、调配、培训、考核、薪酬、劳动关系管理。

8. 党内监督

【答案】党内监督是指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一种监督机制。主要是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严格地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党内监督可从广义上分为组织监督和纪律检查两种类型。组织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级党委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 纪律检查是指通过国家行政组织内部的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党内监督是构成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9. 行政立法的要求。

【答案】行政立法,是指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立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法的地位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在性质上是一种具有立法特征的抽象行政行为。

根据立法权高于行政权的原则,尽管大多数法律规范都由政府依职权制定,或是立法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但行政机关毕竟不是立法机关,不能凌驾于权力机关之上,其行政活动(包括行政立法活动)不能置法律于不顾。同时,还要根据行政立法的预测功能,注意其稳定性和适应性、计划性和科学性。所以,行政立法必须遵守下列要求:

(1)制定行政管理规范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并旨在执行宪法、法律。宪法、法律是较原则的规定,行政法规、规章是宪法、法律的直接延续和具体化,以便于执行。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行政规章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否则,是无效的,应予撤销。这表明行政机关的活动是以法律为准绳的。

(2)行政立法不仅应符合法律的字面含义,而且要符合法律的目的。这是国家法律对一切行政活动的要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和内容。行政法规、规章不能违背国家法律这个基本宗旨。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各种社会关系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新旧社会关系的更替,难免出现若此若彼的复杂交错关系,而使某些法律条文的意义失去现实性和合理性。因而,行政法规、规章作为法律的延续和补充,对尚未明朗稳定的具体关系的调整,在立法时就不能拘泥于法律条文的定义,而是要遵从法律的宗旨和精神实质。

(3)享有行政立法权的行政机关立法必须在各自的权限内进行。超越法定权限立法不具有合法的效力和约束力。

(4)行政法规、规章的制定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和形式。行政立法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规则进行,在形式上,必须采取特别规范性的文件形式,否则也会失去法律效力和引起法制上的混乱。

(5)坚持稳定性和适应性的统一。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对立法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法的稳定性是指一个法律文件一经制定生效,就不能轻率改变。法律作为评判人们行为合法与否的标准,是明确的、肯定的,应当适用于一段较长的时期,不能朝令夕改。行政管理规范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