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23文学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心理学
【答案】文学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文学批评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创作一一作品一一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以进行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意境”说等,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西方文论中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净化”说、德国学者立普斯等提出的“移情”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直觉”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审美态度”说等,形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传统。
2.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3. 创作动机
【答案】创作动机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它的产生和运动是作家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文学创造是一种艰苦的行为活动,因而文学创作动机的产生,和作家相对强烈的内在需要分不开。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 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4. 戏仿
【答案】戏仿是指在诗歌中仿拟另一诗作的风格、语气、格式等特征的一种修辞手法,常以夸张的形式出现。戏仿中,用于仿拟的替换成分与被仿的原成分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和反义的关系。从文体学和风格学上看,戏仿可以界定为“不协调的模仿”,是“滑稽”的一种手法或变体。其目的在于通过突出形式和风格同题材之间的悬殊或落差,造成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
5.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
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6. 体裁
【答案】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时,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效能而形成不同的体裁。每一文学体裁亦可按内容或形式再加以区分,如诗歌体裁还可分为叙事诗、戏剧诗和抒情诗(包括挽歌、颂歌、商籁体等)。在西方,体裁的区分起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诗(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分为两种:描述与摹仿。运用语句、意象等手段描述人物行为或事件称作叙事诗,如史诗; 通过塑造角色摹仿人物、重演事件的为戏剧诗。
7. 文以载道
【答案】文以载道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的一种重要论述。它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而来,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一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8.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案】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二、论述题
9. 文学误读。
【答案】文学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这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文学误读作为一个纯粹的文艺理论术语,诞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解构主义思潮中。
(1)文学误读的产生原因
文学误读的生成受四个因素的影响:作者、读者、文本以及社会权力运作。
①作者
作者是作品的创造主体,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他们都是造成误读不可或缺的因素。造成文学误读的作家方面的因素有:作者说话的艺术、作者创作当中的无意识机制、作者个性特征与社会的冲突。
②读者
读者的期待视野、个人偏好、识鉴能力以及读者的自我肯定意识等因素会造成文学误读。读
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是在他们自己乐意选择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在已经存在的阅读历史继承下进行的。读者个人差异是造成文学误读的主要原因之一,首先是因为读者各有偏好。其次是读者个人的识鉴能力高低不同。读者的焦虑呈现了“求异一一逆反式”误读面貌,这是审美求异心理的审美逆向思维的结果。
③文本
文学语言是描述性语言,其内涵含蓄模糊,它的诸多空白与未定点组合的结果必然是文学作品思想的不确定。文学作品体现为一种召唤结构,它强烈要求读者去联想、填充,以最终使得不完全的“形”走向“无形”,得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误读。
④社会权力运作
权力是离文学最远的一种事物,文学要求自由独立,权力要求纪律与服从; 文学要求同情与宽容,权力要求冷酷与严厉。但是在现实文学活动中,权力因素的介入事实存在着。其典型就是文学为社会权力的运作。这是文学误读现象形成的又一客观原因,尤其是理论批评界的误读所形成的强烈的社会舆论。
(2)文学误读的意义
①文学误读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误读是文学活动自身发展的需要,它是文学活动互动机制中不可或缺的活跃分子。作者创造出文本,若没有读者的参与,尤其是误读,它就不会演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本的潜在价值不断得到实现。读者的误读及时反馈给创作者,在某个方面来说,它又成为作者创作的一个指引与参考。
②文学误读对整个社会认知水平的意义
误读打破了“作者话语一一读者接受”的单一模式。相反,读者也参与了文本的创作,读者与作者形成了相互学习、借鉴、监督的良好态势。这对整个社会的认知水平的合理化与提高不乏意义。
总之,因为误读,文学作品的再生力才得到有力展示,文学活动才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动态感和鲜活感。离开误读,这一切的生成便失去了依靠。
10.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答案】文学接受活动中产生异变的原因在于:
(1)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定于某一文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本应是一个在特定语词序列的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又是不可能的。
(2)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被“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