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807阅读与写作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隐含读者”是德国文论家______提出的概念,与“隐含读者”相对的是______。

【答案】伊瑟尔; 现实读者

【解析】“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2. “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见于______的______。

【答案】王国维; 《文学小言》

【解析】“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出自王国维的《文学小言》。《文学小言》是王国维早期的学术随笔,从文学本体论、价值论、分类法等不同层面提纲掣领地勾勒了作者早期文学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奠定了王国维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传统与现代意识的通融,在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简答题

3. 如何理解风格的审美价值?

【答案】(1)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

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不同的文学风格,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所以,文学风格各有各的审美价值。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可以对风格美有不同的偏好和选择,但不可以主观随意地褒此而贬彼。

(2)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

过去时代形成的风格类型,其审美价值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消逝。古今中外凡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作品,都以其不可重复的艺术独创性,不仅在文学史上取得应有的地位,而且在审美天地里得到千万读者的回响。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和未来都属于拥有独特风格的作家。

(3)风格的审美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往往受时代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风格的审美价值取决于时代、民族、阶级的选择。一个抗争的阶级、苦难的民族、悲剧的时代,可能更激赏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冷落闲适恬淡或华艳绮丽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尽管被冷落被鄙视,也自有其审美价值。沈从文小说中的原始纯朴,钱钟书小说中的机智冷峭,张爱玲小说中的苍凉幽暗,都各有审美价值,至今也仍然有相应的读者群。

4. 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的观点?

【答案】“文如其人”是一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把风格看作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流露,这是从主体的角

度来考察,从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的,如杜甫、屈原、鲁迅的作品。

(1)中国文人对“文如其人”的阐释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钟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2)外国学者对“风格与内容”的理解

歌德看到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是对“文如其人”较全面的理解。

总之,“文如其人”从作家的气质享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只看到内心表现的一面,忽视外在表达,还不能完全理解风格。钱钟书认为,对“文如其人”应有正确的理解,“文如其人”主要不在外在题材,而在言语的“格调”、行文的“笔性”等。

5. 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试举例说明。

【答案】(1)抒情话语主要突出了语言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2)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被凸现出来,造成一种高低、快慢、长短有规律的音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 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

(3)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被改变了词性,丰富了它的表现力。“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用一个联系词,直接把六个形象组合起来,使句子的叙事性减弱,加强了它们象征情感的力量。

6. 什么是灵感? 它需要哪些条件及触发它的原因。

【答案】(1)灵感的含义

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灵感来临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2)灵感产生的条件及触发原因

灵感的产生并不是瞬间而至的,恰恰相反,它是长期思考的结果。灵感需要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经过艰苦的思索以致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之后突然在无意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这表明,灵感的出现是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表现。灵感被触发的原因便是长期积累之后,作者已经放弃专注的沉思,但由于某种触发,而将中断的神经重新连接,从而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在不经意间从脑海中迸发了灵感。

7. 司空图提出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指为何? 意义何在?

【答案】(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内涵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其诗论的代表作。在这里他提出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说法。司空图着重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即认为好诗必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不是意尽于句中,而是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从而达到“思与境偕”的艺术“诣极”。这与作者在《与极浦害》中所标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反对现象(或表象)的堆砌,强调意境的创造。

这种韵味,不仅存在于风格“澄澹”的诗中,也存在于风格“遗举”的篇章中。司空图又认为,虽然前辈诺贤不是专工一路,但追求具有“韵外之致”的“意象”的创造则是共同的。其《二十四诗品》也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论述各种风格的。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义

①韵味说重在讨论于艺术特征的探索中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

司空图的韵味说指出在艺术特征的探索,接触到形象思维问题时,不能对其全盘否定。但也应指出韵味说的重大缺陷:接触,并不等于就是科学的阐述。在形象思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上,司空图或是深不下去,或是论而不当。这就从理论上助长了脱离现实的不良风气。

②忽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

《二十四诗品》虽然也接触到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如司空图标举自己的诗句,有所谓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丧乱、进宫、夏景、佛寺、郊园、乐府、寂寥、惬适等,但这里除了塞下、丧乱两项外,大都是一些孤寂出世、悠闲自在的有闲阶级生活,所以尽管本篇开宗明义也提出了“诗贯六义”的主张,并把“讽谕”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却是忽视重要的社会内容,使韵味偏于抒写闲情逸趣。

③影响了其他文学理论

后来,严羽的妙悟说,清人王十填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多少受到司空图韵味说的影响,成为有传统渊源的诗论。

8. 结合英美“新批评”,谈谈你对文本批评的理解。

【答案】(1)文本批评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是批评的焦点从外部转向内部,从作家转向文本。文本批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本批评”是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