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948综合考试之教育管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行政组织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2. 学校领导体制

【答案】学校领导体制是指学校内部领导和管理的根本制度。它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及重要制度。中国公立学校的领导体制,一般由国家教育立法或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私人、集体或团体所办学校的领导体制,由办学机构根据不同情况,经主管领导部门批准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学校领导体制几经变化,高等学校采用过以下几种领导体制:①校(院)长负责制; ②党委领导下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③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院)长为首的校(院)务委员会负责制; ④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分工负责制。普通中小学采用过以上几种领导体制:①校务委员会制; ②校长负责制; ③党支部领导上的校长负责制; ④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⑤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3. 非正式组织

【答案】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与“正式组织”相对。典型的非正式组织,如单位内的同乡、同学,棋友、牌友、球友等形成的小圈子。非正式组织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领导”,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非正式组织的划分,一般可以从“安全性”和“紧密度”两方面来考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人们追求一种在正式组织内无法达到的感情需求的满足。

二、简答题

4. 分析说明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答案】公务员制度是指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任免、培训、待遇、退休、监督、保障等各个具体制度和体制系统的有机构成总体。我国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等,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使我国政府机关的人事制度,由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转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轨道上来。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改革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干部管理体制,使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政府工作人员,从干部队伍中分离出来,形成符合政府机关特点的管理制度,有利于用人与治事更好地结合起来; 改革了单靠推荐、领导考察等传统选拔人才的方式,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体现公开、平等、竟争、法规原则的用人环境和人员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

(2)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促进和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实行公务员制度,有利于消除原人事制度所形成的干部、工人及不同所有制单位人员身份上的界限,打破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各种束缚,让各类人才凭着白己的德才素质,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从而为公民平等行使宪法赋予的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提供更多形式和途径,保证宪法的规定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3)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反对腐败、搞好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反对腐败,加强政府的廉政建设,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政府对此也十分重视。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能从多方面促进廉政建设:一是通过开展权利义务、纪律教育和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措施,提高人员素质,抵制腐败因素的影响; 二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堵塞管理卜各种漏洞; 三是通过考核、回避等制度和公开化管理,形成有效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创造廉洁行政的良好环境; 四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改善公务员的生活待遇,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抗御腐败的能力。

(4)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利于造就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精干、高效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队伍,形成强有力的政府工作系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

5. 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答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以激励理论为核心内容,以领导行为理论为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之所以以人性为出发点,是因为

(1)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的。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

(2)不同的人性假设指导下,管理者对待被管埋者呈现不同的态度:

①具有工具人假设的管理者就把被管理者当成牛马一样来对待。

②泰勒的科学管理实质上就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③行为科学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

④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被管理者有主动追求工作的欲望并可以自我调节。

⑤复杂人假设综合了上述各家之言,强调了人的差异以及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⑥决策人假设认为人总是通过选择达到自由的目的。

6.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中,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进行改革,这必然要求教育法制建设给予紧密配合。就整体而言,当前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尚不完善,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有:

(1)立法方面

①教育法规体系尚不完备,特别是教育法律的制定任务还很繁重,目前需要制定的主要有教育经费法、成人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法、教育行政法等。

②教育法律实施细则出台滞后。我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了五年零八个月后,《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才面世。《教师法实施细则》的颁布也迟于《教师法》实施之日一年零十个月。法律实施细则的制定是立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部颁发的教育法都应该通过相宜的实施细则,去实现它的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落实。教育法规实施细则滞后出台,必然会造成有法难依,依法规范教育行为难的局面。

③教育法律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主要是从立法技术上提高教育法律的可操作性,我国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的条文内容多为原则性的,语言多为描述性的,缺乏明确具体、定量化的规范。因此,其功能难以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

(2)法律实施方面

总体而言,法律实施方面的问题是在某些方面教育法规实施不力,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有存在。教育法规必须在其贯彻实施中,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若不把制定的教育法规变成“现实的教育法规”,那么,教育法规的制定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教育法规也只是一纸空文。

7. 贯彻执行教育政策应做到哪几个结合?

【答案】教育政策是国家政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国家为完成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所确定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贯彻执行教育政策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在贯彻教育政策的时候,要牢牢把握其基本精神。与此同时,要依据实际情祝,在不离开政策原则性的前提下,灵活地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政策的原则性都能落到实处。

(2)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群众是贯彻执行政策的主要实践者,要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让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才能提高群众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所以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不但要有领导机关的积极性,还必须把它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执行与创新相结合

任何政策的制定,既是事物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干部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以,贯彻执行教育政策绝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而要强调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只有在执行中创新,才能使教育政策不断完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