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后勤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之计算机网络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综合题

1. 电子邮件的安全协议PGP 主要都包含哪些措施?

【答案】PGP 是一个完整的电子邮件安全软件包,包括加密、鉴别、电子签名和压缩等技术。电子邮件的安全协议PGP 主要包括鉴别、电子签名、加密、压缩和密钥管理等措施。

PGP 是RSA 和传统加密的杂合算法,因为RSA 算法计算量大,在速度上不适合加密大量数据。所以PGP 实际上并不使用RSA 来加密内容本身,而是采用IDEA 的传统加密算法。PGP 用一个随机生成密钥及IDEA 算法对明文加密,然后再用RSA 算法对该密钥加密。收信人同样是用RSA 解密出这个随机密钥,再用IDEA 解密邮件明文。

2. 试找出可产生以下数目的A 类子网的子网掩码(采用连续掩码)。

(1)2,(2)6,(3)30,(4)62,(5)122, (6)250。

【答案】找出不小于子网数+2的最小的2的m 次幂,则子网长度应为m 。

(1)255.192.0.0;

(2)255.224.0.0;

(3)255.248.0.0;

(4)255.252.0.0;

(5)255.254.0.0;

(6)255.255.0.0。

3. 网络允许的最大报文段长度为128字节,序号用8bit 表示,报文段在网络中的生存时间为30秒,试求每一条TCP 连接所能达到的最高速率。

【答案】具有相同编号的TCP 报文段不应该同时在网络中传输,必须保证,当序列号循环回来重复使用的时候,具有相同序列号的TCP 报文段已经从网络中消失。现在存活时间是30s ,那么在30s 的时间内发送的TCP 报文段的数目不能多于255个。这样

每条TCP 连接所能达到的最高速率是8.704kb/s。

所以

4. 假定站点A 和B 在同一个10Mb/s以太网网段上,这两个站点之间的传播时延为225比特时间。现假定A 开始发送一帧,并且在A 发送结束之前B 也发送一帧。如果A 发送的是以太网所容许的最短的帧,那么A 在检测到和B 发生碰撞之前能否把自己的数据发送完毕?换言之,如果A 在发送完毕之前并没有检测到碰撞,那么能否肯定A 所发送的帧不会和B 所发送的帧发生碰撞?(提示:在计算时应当考虑到每一个以太网帧在发送到信道上时,在MAC 帧前面还要增加若干字节的前同步码和帧定界符)

【答案】假设在时间t=0比特时间,A 开始传输一巾贞,A 传输一个512+64比特时间的最小长度帧。因此A 将在t=512+64比特时间完成帧传输。在最坏的情况下,B 在t=224时开始发送数据,t=224+225=449,B 的第一个比特到达A 。因为

撞。

如果A 在发送完毕之前并没有监测到碰撞,那么就能肯定A 所发送的帧B 不会和发送的帧发生碰撞。

5. 在RTP 分组的首部中为什么要使用序号、时间戳和标记?

【答案】(1)在一次RTP 会话开始时的初始序号是随机选择的。序号使接收端能够发现丢失的分组,同时也能将失序的RTP 分组重新按序排列好。

(2)时间戳反映了RTP 分组中的数据的第一个字节的采样时刻,在一次会话开始时时间戳的初始值也是随机选择的,即使是在没有信号发送时,时间戳的数值也要随时间而不断地増加。接收端使用时间戳可准确知道应当在什么时间还原哪一个数据块,从而消除时延的抖动。时间戳还可用来使视频应用中的声音和图像同步。

(3)标记M 置1时表示这个RTP 分组具有特殊意义。例如,在传送视频流时用来表示每一帧的开始。

6. 什么叫显式路由选择?它和通常在因特网中使用的路由选择有何区别?

【答案】显式路由选择是指由入口LSR 来确定分组在进入MPLS 域以后的转发路径的工作方式。

显式路由使用流量工程技术或者手工制定路由,不受动态路由影响,路由计算中可以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如策略、COS 等级),每个LSR 不能独立地选择下一跳,而由LSP 的入口,出口LSR 规定位于LSP 上的LSR 。提前为数据分组指明预定义路径,因此不再需要在沿途每一节点上做出路由选择决定。对于通信工程、QoS (服务质量)和防止路由选择循环,显式路由选择很有用。它要求提前建立路径,有些可在IP 网络中用MPLS (多协议标签交换)完成。源路由选择是显式路由选择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发送数据分组之前,端系统发现通过网络的路径。

7. 假定要从已知的URL 获得一个万维网文档。若该万维网的IP 地址开始时并不知道。试问:除HTTP 外,还需要什么应用层协议和运输层协议?

【答案】假定要从已知的URL 获得一个万维网文档,若该万维网的IP 地址开始时并不知道,

所以A 在完成传输前一定会监测到碰

则除HTTP 外,应用层还需要DNS 协议,而运输层需要UDP 协议(DNS 使用)和TCP 协议(HTTP 使用)。

8. 假定在一个局域网中,计算机A 发送ARP 请求分组,希望找出计算机B 的硬件地址。这时局域网上的所有计算机都能收到这个广播发送的ARP 请求分组。试问:这时由哪一个计算机使用ARP 响应分组将计算机B 的硬件地址告诉计算机A?

【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对ARP 工作原理的理解。

这要区分两种情况:如果计算机B 和计算机A 都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那么就是计算机B 发送ARP 响应分组;如果计算机B 和计算机A 不是连接在同一个局域网上,那么就必须由一个连接在本局域网上的路由器来转发ARP 请求分组。这时,该路由器向计算机A 发送ARP 回答分组,给出自己的硬件地址。

9. 试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透明”这个名词的例子。

【答案】透明表示某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看起来却好像不存在一样。比如电脑上的应用程序,因为程序员在编写过程中为方便用户使用设定了一定的按钮,用户只需要知道特定按钮所对应的功能,并不需要知道按钮所对应的代码是怎么编与的。

还有比如程序员在编程时使用java 语言的API , 程序员不必关注这些API 内部是怎么实现的,只要知道这些接口的用法就可以了。所以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些接口都是透明的。

10.端口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端口号要划分为三种?

【答案】端口的作用是对TCP/IP体系的应用进程进行统一的标志,使运行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应用进程能够互相通信。

计算机中的进程要通信,不仅必须知道对方的IP 地址,而且还要知道对方的端口号。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通信是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客户在发起通信请求时,必须首先知道对方服务器的IP 地址和端口号,因此首先分为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和客户端使用的端口号两类。

而对服务器端使用的端口号而言,由于TCP/IP有一系列最为重要的应用程序,为了让所有用户都知道,每当出现一种这样的新应用程序时,IANA 都必须为它指派一个熟知端口否则因特网上其他应用进程就无法与它通信,这类端口就是熟知端口。在熟知端口以外,保留的端口可以被其他服务器端的没有熟知端口号的应用程序使用,但事先必须在IANA 进行登记以防止重复,这类端口号称为登记端口号。因此,端口号就被划分为了三种。

11.图1是二进制序列的曼彻斯特编码,码元1是前低后高,试画出该二进制序列的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如果以100Mbps 数据率发送该二进制序列,则所需要的信道带宽至少为多少?

【答案】(1)对于曼彻斯特编码,码元1是一个时钟周期内前低后高,码元0是一个时钟周期内前高后低,所以该二进制比特序列为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