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如何向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一直面临的挑战。小额信贷的实践和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随着我国小额信贷商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民间小额信贷也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完善变得步履维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村镇银行为解决农户融资难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一切事物的进步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加之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户的贷款从生产性向消费性转移,村镇银行的贷款产品和服务是否已经适应新的信贷需求,其小额信贷效率怎样,农户小额信贷业务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基于这样的思考,本研究在实证考察农户借贷行为的基础上,试图从信贷需求和信贷供给两方面分析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的效率。利用实地调查数据,本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从微观层面上研究样本农户参与村镇银行信贷的行为。首先,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获得样本地区农户有关贷款的第一手数据,准确揭示农户信贷行为的特征。其次,在此基础上,使用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模型计量分析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和村镇银行的信贷供给两方面因素对农户参与村镇银行信贷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效率低下,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村地区,工资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农户普遍缺乏生产性信贷需求,其信贷需求特征可以概括为消费性、较小额度和较长期限。工资性收入负向显著影响农户的信贷需求,而非农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正向显著影响农户信贷的可得性,但对农户的信贷需求影响不显著。除农户家庭特征外,贷款产品与贷款程序也是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重要原因。交易成本与风险是阻碍农户信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村镇银行在小额信贷产品设计与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小额信贷项目的瞄准目标已从贫困户向富裕户偏移,部分对小额信贷产品有需求的农户仍面临着信贷约束。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在农村地区构建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服务以及提高农户收入水平方面具有以下几点政策含义:首先,基于大部分农户对信贷需求以消费性用途为主的判断,农村金融政策需要做出相应的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农户信贷需求的新变化,应该从发放支持小规模经营项目的生产性贷款转向消费性贷款。其次,村镇银行需要改进贷款产品、技术和方式,进一步挖掘并释放潜在的和隐藏的农户信贷需求。第三,政府应该从有助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外部条件入手,推进劳动力市场与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推动农户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培育与监管。本文的创新点:第一,设立了评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效率的指标体系,运用指标体系评估了我国目前农村小额信贷效率状况。第二,重点选取衡量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效率的微观指标,通过计量分析农户参与村镇银行信贷的行为,考察村镇银行小额信贷效率的运行情况。第三,将村镇银行所在地区农户的借贷行为置于一个国别比较、历史阶段性和市场可持续、不断扩展的观察视角下,全方位地观察农户的信贷需求变化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历史发展。第四,将市场培育与宏观调控纳入一个相容的体系中进行分析,分析在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中政府、村镇银行与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