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藏大学艺术学院810少数民族艺术形态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戏剧的“三一律”模式
【答案】“三一律”是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则,指戏剧的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单一,每剧限写发生在一天之内、同一地点的单一情节的故事。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这种规则有利于剧作情节简练集中,但作为清规戒律,却束缚了戏剧的发展。18世纪以后,三一律逐步被打破。
2. 学堂乐歌
【答案】学堂乐歌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也有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兴起于清末,这时随着“新学”的举办,在新式学堂里开设唱歌课蔚然成风。这种在学堂中传唱的填词或自创歌曲,即成为学堂乐歌。
3. 艺术传播
【答案】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之得到扩展。艺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4. 共鸣
【答案】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其产生一般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②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5. 艺术鉴赏
【答案】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6. 阿尔都塞
【答案】阿尔都塞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 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一步提出了多兀决定辩证法,或者结构的辩证法。
7. 格调
【答案】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雅的作品一般说具有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还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格调高低与艺术作品的种类无关。格调高低不仅在于表现什么,也在于怎样表现。
8. 悲剧
【答案】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的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在激烈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9. 浪漫主义音乐
【答案】浪漫主义音乐是萌芽于18世纪末,形成于19世纪初的音乐创作思潮。这期间的欧洲是政治风云变幻频繁的时代,反映在艺术领域里,便产生了一种幻想式的、乌托邦性质的浪漫主义学派。在音乐上,它的艺术主旨是表现个人情感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有自传性质的忧郁和孤独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更强调主观色彩的表现。
10.形象思维
【答案】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而言的,它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以表象作材料,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具有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独创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二、简答题
11.论述实用艺术的形式美与意味之间的关系。
【答案】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即英国美学家贝尔所说的“意味”。它来自纯粹的艺术形式,如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实用艺术的形式美与意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1)形式美是意味的外部表现
形式美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它包括色彩、线条、形体、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任何实用艺术的意味都要通过形式美显现出来。
(2)意味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任何实用艺术都需要表现出艺术家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这是实用艺术品的灵魂。
12.什么是意识? 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有哪些种类? 它与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1)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它是人清醒地觉察到所反映的对象和觉察到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达到一定目的的自觉心理。
(2)无意识的内涵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隐蔽的心理活动。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在前人提出的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精神分析学派,将无意识理论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
(3)无意识的类型
①误差无意识
误差无意识是指在言论和行动中本不应该产生误差而在无意识中发生了误差,如笔误、失言、失手、遗忘、张冠李戴等。例如,“弗洛伊德说他自己对于不出钱的病人常常易忘记,这是由于他在潜意识中不愿做没有报酬的工作。
②病患无意识
病患无意识包含着高烧病患、相思病患和各种不同的精神病患等病患无意识。
③梦幻无意识
梦也是无意识的心理表现。一般认为,梦大体有三类:
a. 心上梦,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或前有所思,后有所梦)。
b. 荒诞梦,即梦中所展示的情景显得离奇、怪异、荒诞、飘忽。
c. 混杂梦,即心上梦和荒诞梦交织在一起的混合体,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日有所思”的心理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神经功能的紊乱。
④本能无意识
本能无意识是由生理机能内驱力产生的先天遗传下来的心理活动,包括觅食、性本能、冷热反应等本能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原始的本源。它们是由一系列无条件反射构成的。
本能无意识在婴儿时代表现得最为突出。
⑤习惯无意识
习惯无意识是指在意识的驱使和指导下,对于某种心理活动或动作经过严格的规范和长期反复练习,最后达到高度熟练、高度自动化的习惯无意识的表现状态。
⑥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从人的祖先继承下来的原始经验的总和,是与生俱来的,凭借遗传蓄积在每个个体心灵的深处,成为种族的心理积淀。其内容是原型,是通过遗传而被继承的人类原始意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