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715中外音乐史一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选择题
1. 我国第一部音乐史著作是( )。
A. 童斐《中乐寻源》
B. 叶伯和《中国音乐史》
C. 郑觐文《中国音乐小史》
D. 萧友梅《旧乐沿革》
【答案】B
【解析】叶伯和《中国音乐史》是我国第一部音乐史著作。上卷于1922年10月10日由成都厂服公司印刷; 下卷于1929年11月在成都《新四川日报副刊》连续发表。全书约三万字,主要从文献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其意义在于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中国音乐历史。
2. 青主是我国现代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驱人物之一,其作品大部分收入《音境》和( )。
A. 《新诗歌集》
B. 《今乐初集》
C. 《清歌集》
D. 《抒情歌曲集》
【答案】C
【解析】青主的歌曲收录于《清歌集》(1929出版)和《音境》(与华丽丝合作,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两本歌集之中,共26首(青主自己创作的有19首)。其中有《大江东去》(宋·苏轼词)、《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词)、《红满枝》(南唐·冯延己词)等为古诗词谱曲的名篇。
3. 在西乐社基础上重新成立、并提出对“中西音乐有共同的研究”的音乐社团是( )。
A. 国乐改进社
B. 大同乐会
C. 爱美乐社
D. 中华美育会
【答案】C
【解析】爱关乐社在西乐社基础上成立。提倡美并使广大庶民领略美,是该社惟一的宗旨。与西乐社对国乐“去你的吧”的偏激态度明显不同的是,爱美乐社希望以后对“中西音乐有共同的研究”,并以一种“古今中外的比较”眼光,来开展他们的工作。爱美乐社的发起人在旧西乐社社员的基础上新增了柯政和、刘天华等师大及女大教师。
4. 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主题音调是以( )为素材创作的
A. 河北民歌《小白菜》
B. 山西秧歌《捡麦根》
C. 陕北民歌《兰花花》
D. 江苏民歌《茉莉花》
【答案】B
【解析】《十里风雪》是杨白劳躲债回家时的唱段。根据山西民歌《拣麦根》改写而成的杨白劳的主题音调。刻画了杨白劳忠厚老实、辛勤劳动而又苍老无力的形象,也表现了杨白劳受尽地主压迫剥削、尝尽人生各种辛酸苦涩而又无力反抗的痛苦心情。歌曲的旋律为微调式,下行的旋律较多,节奏平稳松弛,速度徐缓,因而形成抑郁低沉的情绪。
5.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乡是( )
A. 山东
B. 丹东
C. 辽东
D. 广东
【答案】D
【解析】冼星海是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6. 缪天瑞曾参考田边尚雄《东洋音乐论》撰写了一部中国音乐史著作( )。
A. 《中国音乐史》
B. 《中国音乐史话》
C. 《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
D. 《中国音乐小史》
【答案】B
【解析】缪天瑞是我国著名音乐辞书编纂家、律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登坛施教,翻译教材,编写曲例,编纂辞书,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律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他曾参考田边尚雄《东洋音乐论》撰写了一部中国音乐史著作《中国音乐史话》,此外他还著有《律学》,主编《中国音乐词典》等。
7.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沂蒙山小调》《嘎达梅林》《对鸟》分别属于我国哪些地区的民歌? ( )
A. 云南、西藏、湖北
B. 河南、内蒙古、浙江
C. 山东、内蒙古、浙江
D. 山东、内蒙古、河北
【答案】C
【解析】《对鸟》是浙江乐清地区的一首民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沂蒙山小调》出自由东,而《嘎达梅林》是内蒙古著名民歌。
8. 歌曲《延安颂》的词曲作者分别是( )
A. 莫耶,郑律成
B. 莫耶,吕骥
C. 熊复,冼星海
D. 熊复,郑律成
【答案】A
【解析】《延安颂》,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莫耶词,郑律成曲。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全曲可分为五个部分,也可看作是带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因为中间节奏比首尾稍快,风格上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部分带有叙述性,优美妩媚的旋律倾注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满腔的热情的由衷的赞美。结尾处二声部合唱把全曲推向高潮。
9. ( )是黄自唯一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体裁的作品。
A. 《长恨歌》
B. 《白毛女》
C. 《月明之夜》
D. 《秋子》
【答案】A
【解析】《长恨歌》由黄自作曲,韦翰章作词,林声翁补遗,它是一部抒情、戏剧性的清唱剧,内容取材于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的标题,在剧情结构于段落布局方面,还参照了清代洪升创作的传奇剧本《长生殿》。这部清唱剧的音乐形象鲜明生动,音乐和歌词的配合紧密无间,个别乐章在民族风格的旋律、和声与配器的尝试,是很有创见的。
10.代表20年代合唱歌曲创作水平的作品当数《海韵》,这首大型艺术性合唱曲的词曲作者分别是( )。
A. 易韦斋,赵元任
B. 徐志摩,赵元任
C 易韦斋,萧友梅
D. 徐志摩,萧友梅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