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958普通生物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光合电子传递链。

【答案】光合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的电子载体构成的,同线粒体呼吸链中电子载体的作用基本相似。但二者不同的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的载体位于内膜,将NADH 和

传递给并且这是一个吸热的过程而不是放热的过程。

2. 点断平衡论。

【答案】点断平衡论是从古生物学研究中提出的一个进化学说。认为新种只能通过线系分支产生,只能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就处于保守或进化停滞状态,直到下一次物种形成事件发生之前,表型上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不存在匀速、平滑、渐变的进化。

3. 密码子。

【答案】密码子是指信使RNA 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4. 双受精。

【答案】双受精是指花粉管到达胚囊后,释放出二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成为二倍体的受精卵(合子),另一个与两个极核(或次生核)融合,形成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二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5. 次生结构。

【答案】次生结构是指在植物体的次生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熟组织,共同组成的结构。包括了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

6. 细胞增殖。

【答案】细胞增殖是生命的基本现象,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是维持体内细胞数量动态平衡的基本措施,是受基因调控的精确过程。靠细胞的分裂来实现。

7. 性状分离。

【答案】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

8. 光呼吸。

【答案】光呼吸是指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释放

的电子传递给氧,释放出的能量用于A TP 的合成;而光合作用的电子载体位于类囊体膜上,将来自于水的电子的过程。

二、简答题

9. 抗体是怎样对付细菌和病毒的?

【答案】(1)抗体是通过沉淀和凝集对付细菌和病毒的。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但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是Y 形,至少有2个结合点。一个抗原分子常有多个能与抗体结合的部位,即常有多个抗原决定子。因此,一个抗体可和2个以上抗原结合,而一个抗原则可和多个抗体结合。

①抗原分子是可溶蛋白质时,抗体结合抗原分子使其失去溶解性而沉淀;

②抗原分子位于细胞上时,抗体结合抗原分子使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如血液凝集;

③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可长大形成吞噬能力强大的巨噬细胞。免疫反应刺激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将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吞噬(吞噬作用)。至此,侵入的抗原分子被彻底清除。

(2)补体反应。补体系统(简称补体)是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一类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蛋白质,分别称为B 因子、D 因子等。此外,还包括许多调节蛋白分子。对于细菌等细胞性质的抗原,只依靠抗体的作用往往不能消灭,必须在补体产生的孔道复合体嵌入病原体的细胞膜后,使病原体死亡。补体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活性。只有在发生了免疫反应之后,或在细菌等抗原的直接刺激下,才陆续被激活。激活过程十分复杂,其终产物是使细菌等抗原外膜穿孔而死亡的孔道复合体。

(3)K 细胞(杀伤细胞)的激活。抗体还促进杀伤细胞的活跃。K 细胞的细胞表面具有免疫球蛋白G 的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K 细胞的表面受体能和抗原表面的抗体结合,从而使自身活化,释放细胞毒素,杀死抗原。这种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除K 细胞外,巨噬细胞以及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同样也可被抗体激活,杀死抗原。

10.水是生命之源,是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请就水在营造生境条件、实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维系人类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生态作用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水的主要性质有:

(1)水分子具有极性。

(2)水具有高热容量:水的热容度很大,水体温度变化温和,为水生生物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温度环境。

(3)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水在3.98°C 时密度最大,对地史上的冰河时期和寒冷地区生物的生存和延续至关重要。

(4)水具有相变。

生物体内的水环境为代谢活动提供了场所。水和水循环对生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水的全球循环带动着其他物质的循环。河川和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对维系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11.动物的血液循环系统是如何进化的?

【答案】(1)最早最初级的循环系统是纽虫的循环系统:结构简单,没有心脏,只有位于消化管两侧的2条血管,在身体前后端互相连通;血管能收缩,但收缩的方向不定,因此血液的流动没有一定的方向。纽虫的血管是全封闭式,血液只在血管中流动而不能流出血管,血液和各种组织的气体和物质的交换通过血管壁进行。

(2)环节动物的循环系统为闭管式,在真体腔形成时,原体腔发育成血管网。环节动物的循环系统由纵血管、环形血管及其分支组成,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流速较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和携带氧气的能力。如蚯蚓的主要血管有3个:位于消化管的背面正中的背血管,血流方向从后向前;位于消化管的腹面正中的腹血管,血流方向从前向后;位于腹神经索下面的神经下血管,血流方向从前往后。这3条血管都分出许多细小血管,分布到消化管、皮肤和其他各部。在身体前部,连接背腹血管之间有4对或5对弓形的血管,称为心脏。心脏细胞的微丝系统发达,有很强的弹性,背血管壁的上皮细胞也有发达的微丝,也有很强的弹性。心脏和背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使血液能在管内按一定的方向流动。

(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血液从心脏流入血管,血管开放到包围在内脏之外的血腔中,从而使内脏浴于血液之中。

(4)各类脊椎动物血液循环是在封闭的心血管系统中进行的,这个系统包括一套输血的管道(血管)和一个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心脏)。血管包括动脉(大动脉、动脉和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小静脉、静脉和大静脉);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总枢纽,分化出体循环和肺循环。

12.简述细胞周期的组成、特点。

【答案】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包括一个有丝分裂期(M 期)和一个分裂间期。

(1)分裂间期

分裂间期包括DNA 合成前期

期DNA 合成期(S 期),DNA 合成后期或有丝分裂准备

分裂间期是细胞进行生长的时期,合成代谢最为活跃,进行着包括DNA 合成在内的一

(2)有丝分裂期(M 期)

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完成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各时期特点如下表所示。

表 系列有关的生化活动并且积累能量,准备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