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612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是巴金众多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
(1)“激流三部曲”的内容
《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写了1919年至1924年中国历史处在转折时期这一风起云涌的动荡时代中,封建大家庭高家四代人的生活。记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分化与衰落,以及青年一代冲破封建宗法束缚,走向新生活的过程,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巨大力量。
①《家》以爱情故事为主干情节
《家》描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环,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其中高觉慧与裨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 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压构成了另外两个悲剧事件。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联系着。作品在描写青年一代爱情悲剧的同时,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封建大家庭的必然的衰落过程:高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杂志,对家中在道德礼法掩盖下的种种腐败现象十分厌恶。他的祖父高老太爷是家中的专制魔王,一手包办儿孙的婚姻,造成了梅芬、鸣凤、瑞环、觉新等人的悲剧。觉慧不满大哥觉新的“作揖主义”,积极支持二哥觉民抗婚。最后,当这个封建大家庭的象征——高老太爷死去时,觉慧毅然离家出走,奔向新的生活。
《家》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 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
②《春》是《家》的续集,故事也随之继续发展
其主要内容是:高克明要把女儿淑英嫁给轻浮浪荡的陈公子,周伯涛要把女儿蕙嫁给品行恶劣的郑某。尽管她们都对自己的婚事不满,但生性懦弱的蕙逆来顺受,对她充满同情爱慕的觉新又不敢帮她摆脱困境,她只得按照父命出嫁,最后含恨死去。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轻人,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天。这部小说表现了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
和批判。
③《秋》从封建家族后继人的堕落上以及从封建观念受毒最深的懦弱者的反抗上,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高家的最后衰败
其主要内容是:经过一系列事变之后,克明和觉新虽然还想维持高家的门面,但它已经到了千疮百孔、无法挽救的地步。克明的儿子不争气,克安、克定公开纳妾宿娟,克定的女儿淑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杀。克明死后,克安、克定闹着分家,最后将高公馆卖掉,各家搬出另觅住处,高家彻底崩溃。
《秋》是解剖封建社会教育弊病的一本书。巴金在揭示这种愚昧、专制的封建家庭教育找害灵魂的同时,又深入地提示了这种反动教育在怎样地一步步地伤害那个时代的少年的生命,梅的夭折就是对万恶的封建制度杀害下一代的血泪控诉。
(2)“激流二部曲”的意义
①长篇家族系列小说的形式意义
巴金构思这类家族题材小说,受到法国作家左拉的影响,他也试图以《卢贡一马卡尔家族》那样的长篇形式,写一个家族的衰变过程,揭示人性的堕落。所不同的是巴金更注重表现青年的希望和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庭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激流三部曲》还是第一次。
②揭露封建家族没落的主题意义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2. 简析新感觉派小说的整体特点。
【答案】新感觉派是指19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他们大多在《文艺工场》《现代》上发表作品。这是一个属于现代主义文艺范畴的新的小说流派,其小说的整体特点表现为:
(1)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明的产物,其成员对都市“文明病”和五光十色的人生世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如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多写大都市病态和糜烂;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写出了都市的战栗和肉的沉醉,展览了“十里洋场”的畸形“风景”
(2)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如穆时英早期的短篇集《南北极》,写到阶级对立又宣泄破坏占有一切的情绪,具有流氓无产者气味。此后转向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方法,创作出表现爱情和死亡的《公墓》; 施蛰存写城镇中
青年女性性苦闷的《春阳》《雾》,折射着性爱意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其后的《小珍集》用心理分析方法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怪现状,则有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向。
(3)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倾向于对二重人格的表现
新感觉派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影响,对人的“精神内心”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并且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有某种悲观绝望、颓废色情的倾向。
施蛰存早年的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小说,颇有诗的意味,但并小采用现代主义方法。《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短篇集,运用弗洛伊德学说,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将军底头》《魔道》等篇略带神怪、魔幻色彩。
总之,新感觉派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上承20年代叶灵凤的都市性爱小说,下联40年代张爱玲的市民传奇小说,它不但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3. “七月诗派”与中国新诗派的相同点。
【答案】“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鲁藜、绿原和牛汉等。中国新诗派又称为“九叶诗派”,它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相同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思想方面
①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坚守和发展
a. 七月诗派的奠基人艾青,坚持并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流派“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又克服了其“幼稚的叫喊”,吸收了浪漫主义浓烈的抒情和象征主义鲜明的意象艺术,完成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综合的任务。
b. 九叶诗派理论家袁可嘉则针对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诗坛存在的感伤和说教的弊病,提出“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因而,九叶派在坚持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充分坚持了现实主义精神。
(2)艺术方面
①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体现出朴实明朗的特点
两派除大量的铺叙、描写和直抒胸臆外,也多用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段,但是这些修辞往往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因而修辞的核心是十分清晰的。如鲁藜的《泥土》,选用了“珍珠”和“泥土”两个贴切的比喻,在鲜明的对比中表达了要平凡不要自视珍贵的人生哲理。如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就是借助秋原上金黄稻束这个客观的意象来象征“疲倦的母亲”。
②强调拥抱真实的生活,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
九叶诗派通过自己“对于现代诸般现象的深刻而实在的感受”,来反映现实生活,他们对于诗歌的审美原则建立在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重叠点上。在七月诗派中,诗歌主体投身于火热的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