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大学中国文化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汉语中与“名”、“姓”有关的成语甚多,请任举二例,并简单分析一下古代的“姓”、“名”、“字”与今天我们常说的“名字”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与“名”、“姓”相关的成语

二姓之好、改名易姓、显姓扬名。

(2)“姓”、“名”、“字”与“名字”之间的关系

①姓

a.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姓氏的产生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b. 而现在人们常说和常用的不再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从女的“姓”,而是父亲的姓氏。

②字

字是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字”的这一意义在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而“字”往往和“名”一起使用,表示“姓名”的意义。

③名

古代,人们在姓氏之外,还会取“名”、“字”和“号”。“名”的概念大概在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注疏说:“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二月而加名,故云初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总之,现在人们常用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它和古代的“姓”、“名”、“字”相比,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2. 三类史籍的主要区别及其代表作。

【答案】中国文化的一明显特点就是崇古重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几乎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教条,因而历代修史非常重要。在修史过程中形成了按体裁分类的三类史籍,其区别和代表作主要有:

(1)编年体

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春秋》一书开创了我国编年史的先例。

(2)纪传体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类史书的开端,此后历代相沿,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史记》首创“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书”(记述典章制度,《汉书》以后改称“志”)、“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

(3)纪事本末体

它是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这种写法,可以克服编年体“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和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它的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他把《资治通鉴》改编为239个专题的《通鉴纪事本末》。

3. 中国文化的方向、颜色崇尚是怎么来的?

【答案】中国文化的方向、颜色崇尚的产生:

(1)受古人天地崇拜和战国末期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色和红色为贵,贬低北向和西向,轻贱黑色和白色,甚至视白色和西向为不吉。这些主要是受到古人的天地崇拜和战国末期渗入的阴阳五行观念。

(2)以南向、东向为尊和以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口神崇拜

太阳从东方升起,至中午而处于正南。它火红的颜色、炙热的温度和所居的位置颇给古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由此,古人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

(3)以黄色为尊,则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五行观念产生之后,土居中央,黄色成为中央之色,其神为黄帝,而黄帝又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这种自我中心的文化观念,非常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黄色因此受到历代的推崇,终于独尊于诸色之上,与其他颜色一起,形成中国特色的色彩序列和等级:黄、红、青、黑、白。这一序列,也正是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序列。

4. 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 玉器的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中国文化对玉的看法

①玉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玉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阴阳一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玉的本质正是坚利(阳刚)和温润(阴柔)。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玉的出现和玉器的使用,最早是符合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时也给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物质载体。玉最开始除了用作各种佩饰外,还用作部落图腾的标志,)雏刻成“玉龙”、

“玉凤”、“玉龟”等。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又逐步用来表示等级和权力。儒学出现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使玉成为人格象征。这种美玉载德的思想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形成“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风尚。长此以往,玉及玉器就成了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文化传统。

(2)王器运用的变化

①中国的玉器发端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己经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了主要的礼器,如圭、璧、琼、磺、漩巩、玉衡等。这些玉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精细的制作工艺。

②到了夏、商、周三代,用玉制度愈加完备,适用范围愈加广泛,用玉制作的礼器普遍见于各种礼仪场合。随着西周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社会功能持续加强,体现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③从战国到两汉时期,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由旧日的礼崩乐坏和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发展到秦汉中央集权的确立,商周以来的传统礼制己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这种社会制度的变化,反映到礼仪制度上来,就是大型礼器向世俗化逐步发展。由玉制作的礼器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各种玉制佩饰出现在人们的身上,如玉璧、玉环、佩剑、带钩等。

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者权利的象征。除帝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玉料篆刻印章。玉器在总体上失去了礼仪功能,转向保护精气和防止尸身不腐的实用功育旨。

⑤东汉以后,玉器的世俗用途更加明显。随着漆器、金银器和瓷器制作工艺的产生,玉器失去原有的独尊地位,雕刻工艺也向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方向发展。这时的玉器己基本上成为艺术、财富和把玩的代名词。玉器从此摘下了高贵、圣洁、无所不能的神秘面纱,走出神权、王权的殿堂,回到普通的世俗世界,还原为世人共同鉴赏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