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答案】此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
(2)思维定势有时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又阻碍问题的解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①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思维定势能使人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起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问题的特征与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新旧问题的共同特征; 可以使人将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利用处理过类似的旧问题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问题,或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已解决的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②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不相同时,定势使人习惯性地采取原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使人的思维活动刻板化,而不进行别的尝试,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所以认为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是错误的。
2.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答案】此观点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培养目标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对教育的要求。
3. 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
【答案】(1)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2)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权教育。骑士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①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儿童在家接受母亲教育,内容有宗教知识、道德及身体的养护,这一阶段,与一般的家庭教育基本等同。
②七八岁以后为礼仪教育阶段,低一级的贵族将儿重送到高级贵族的家庭中充当侍童,这个阶段的教育虽然也是在家庭中进行,但是与一般家庭教育相差甚远,受教育者是在别人的家庭接受教育的。
③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还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岁时,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3)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所以题目中认为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是正确的,但是把它等同于普通人民的教育则是不对的,它是属于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4. 凯兴斯泰纳提出的“公民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育“陶冶”人的思想、性格和意志,把他们训练成为“爱国”“忠君”的顺民。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治的国家”。为实现这个理想,现有国家有着双重任务: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及其公民的身心健康; 向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凯兴斯泰纳关注当时国家间的
对峙关系,把“自我保存”看做国家的重要职能,把“自我完善”看做自我保存职能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通过给予每个人以最广泛的教育,使他们大体上懂得国家的职能,并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他们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他指出,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各三项品质:①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③还要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3)综上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能力与品质的教育培养,让他们成为热爱祖国、效忠祖国的好公民。
5.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论演说家的教育》主要内容
,由昆体良创作,是昆体良约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经《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
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具体内容包括:
①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演说家的培养分为四个阶段: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及雄辩术学校。
②幼儿教育。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
③学校教育。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他看来,学校里学生集中,不但有结交的环境,也有竞争的、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因此,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胜任演说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
④教学理论。在总结长期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昆体良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倡导因材施教,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坚决反对体罚。
(2)总结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但称其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说法是错误的。
6. 19世纪,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属于单轨制。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19世纪,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原因如下:
①近代英国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慈善学校、文法学校和公学、学园、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a. 慈善学校主要是初等教育,是教会等社会团体为贫困人民解决基本教育问题的方法;
b. 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 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
c. 学园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
d. 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则都是非正式学校,是为解决童工和社会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设置的简单学校。
②从以上教育形式我们可以分析出:
a.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属于宗教和慈善事业。“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但劳动人民所受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这是英国教育中的一轨。
b. 文法中学和公学等学校都是为贵族子弟设立,作为中等教育及其预备学校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这是另一轨。
c. 直到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直至20世纪初,就读于现代中学和一般职业技术学校的英国平民子弟还是难以升学,而贵族子弟依旧经过家庭教育或预备学校升入公学和文法学校,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
(2)综上所述,19世纪英国的教育一直具有双轨性质。
二、简答题
7. 简述古代阿拉伯教育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教育的影响。
【答案】(1)阿拉伯人在7世纪兴起之初,其文化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在历史上比较短的时间里,他们竟然后来居上,建立起“一种融合了犹太文化、希腊一罗马文化和波斯一美索不
,使自己在文化科学的成就上达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峰。这在很大程度达米亚文化传统的混合文明”
上得益于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哈利发推行了一种比较开朗的文化教育政策。他们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因此,阿拉伯人就能在继承东、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