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国际经济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支持自由贸易效率
【答案】支持自由贸易的效率依据是指,关税会给小国经济造成净损失(如图中阴影部分的两个三角形面积),损失来自于关税扭曲了该国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动因。但是,采用自由贸易政策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消除上述扭曲并增进整个社会福利。因此,一国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图
2. 要素比例理论
【答案】要素比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指从资源禀赋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做出解释的国际贸易理论。要素比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又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生产要素丰裕,其商品价格必然就相对低一些;生产要素稀缺,其商品价格自然相对要高一些。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不一样的,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建议各国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3. 从量关税
【答案】从量关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其中,主要是以商品的重量为单位来征收,有的按商品的净重计征,有的按商品的毛重(包括商品的包装重量在内)计征,有的按法定重量计征。物价上涨时,征收从量关税,税额不能随之增加,财政收入相对减少,难以达到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的作用。从量关税计算公式为:从量税额=商品数量×从量税率。
4. 进口配额
【答案】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指一国政府对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如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所给予的直接的限制。在配额以内,该商品可以进口;配额以外,则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处以罚金后方能进口。进口配额主要有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两种:①绝对配额,即政府对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准进口。绝对配额又有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之分。全球配额适用于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国别配额是指在总配额内按国家分配固定的配额,超过规定的配额便不准进口。②关税配额,即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以及附加税,或处以罚金。关税配额根据进口商品的来源,可分为全球性关税配额和国别关税配额;按照征收关税的目的,可分为优惠性关税配额和非优惠性关税配额。
5. 垄断竞争
【答案】垄断竞争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这种结构下的市场既存在垄断,又存在竞争。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市场结构形式,其主要特征是:
(1)市场上,一个行业中存在许多企业。
(2)这些企业的产品属于差别产品,即它们虽然是同一类产品,但在产品的商标、包装、设计、质量、性能、声誉、服务、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差别。一方面,由于产品具有不同特色,因此不具有完全替代性;另一方面,又因为它们具有相似之处,从而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
(3)企业所具有的市场势力的大小,取决于其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相比是否具有很大的差别。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就越高;产品差别越小,替代性越强,竞争程度就越高。每个企业既是垄断者,又是竞争者。
(4)不存在企业进出市场的障碍。
6. 通货紧缩
【答案】通货紧缩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増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表现为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萎缩状况。同时,通货紧缩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的下跌,但并非所有的物价水平下跌都是通货紧缩,只有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才称为通货紧缩。
7. 外部规模经济
【答案】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单个企业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的经济现象。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一个国家内的个别厂商也许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增,但在整个国家、整个行业的水平上却存在边际收益递增现象。行业规模较大的国家将比行业规模较小的国家具有更高的效率。某个国家也许在某一行业不再保有成本优势,但若某种历史因素或特殊因素使得该国较早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则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足以保证该国继续过去的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
8. 宏观经济学
【答案】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
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二、综合分析题
9. (1)假设挪威与瑞典相互贸易,挪威出口鱼,而瑞典出口沃尔沃汽车。假定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但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同:挪威由于有较长的沿大西洋的海岸线,因此捕鱼效率高;瑞典的资本相对充裕,故而汽车的生产效率高。据此,根据标准贸易模型论述这两国的贸易利益。
(2)在第(1)个问题的贸易情景中,由于过度捕鱼,挪威现在捕获的鱼量低于前些年。这一变化不仅引起了挪威潜在产鱼数量的减少,并且导致了国际市场上鱼的相对价格的上涨。
a. 分析过度捕鱼导致挪威福利的下降。
b. 如果过度捕鱼可以提高挪威的福利水平,这将是如何实现的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