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植物病理学623微生物学(自)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火箭电泳法。

【答案】火箭电泳法是一种把单向琼脂扩散法与电泳句句是相结合的免疫学方法。方法是:在已混有抗体的琼脂凝胶板上挖一小孔,再向孔内滴加抗原并进行电泳,结果会沿着电泳方向形成火箭形沉淀线。沉淀线的高度与抗原含量成正比,可用于甲胎蛋白等的定量测定。

2. 转化子。

【答案】转化子是指转化后的受体菌。

3. 菌毛。

【答案】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绒毛或须毛,是指长在细菌体表的一种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使细菌较牢固地粘连在物体表面上的功能。

4. 供体菌。

【答案】供体菌是指提供DNA 片段的菌。

5. 假根。

【答案】假根是指在毛霉目中,一些真菌在匍匐菌丝上或在两匍匐菌丝连接处下方生长出须的根状菌丝,它们深入基质中吸收营养并支持上部的菌体。

6. 有性杂交。

【答案】有性杂交一般是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结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

7. 超氧化物歧化酶。

【答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是指一切好氧微生物和耐氧微生物含有的可使剧毒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变为过氧化氢的酶。

8. 营养物。

【答案】营养物是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在微生物学中,它还包括非常规物质形式的光辐

射在内。

9. 哈蒂氏网。

【答案】哈蒂氏网是一些菌丝透过表皮进入皮层组织,把外皮层细胞逐一包围起来形成的特殊结构,可以增加两者间的接触和交换面积。

10.传染与免疫。

【答案】传染是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为隐性传染、带菌状态和显性传染;免疫是机体对体内外生物性刺激的反应,在正常情况下机体识别异物、排除异物、消灭异物的生理功能,或者说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抗原物质的一种生理功能。传染与免疫是病原菌和机体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11.形态突变型。

【答案】形态突变型是指因突变而引起的个体或菌落形态的变异类型,一般属于非选择性突变株。

12.蜗牛消化酶。

【答案】蜗牛消化酶是一种水解酶,用其处理酵母菌细胞壁可以制成酵母菌原生质体。

13.真核生物。

【答案】真核生物是一大类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14.抗病毒蛋白(AVP )。

【答案】抗病毒蛋白,又称转译抑制蛋白,是指与侵入病毒的dsRNA 结合后会发生活化的一类蛋白,活化的AVP 具有降解mRNA 的作用。

15.核区。

【答案】核区,又称核质体区、拟核或核基因组等,是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

16.絮状沉淀反应。

【答案】絮状沉淀反应是将抗原与相应抗体在试管内或凹玻片上混匀,如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为阳性反应,如诊断梅毒的康氏反应。

17.革兰氏染色法。

【答案】革兰氏染色法是指丹麦科学家Gram 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

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

18.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dissimilative nitrate reduction)。

性厌氧微生物利用硝酸盐作为呼吸链的最终氢受体,把硝酸盐还原为程。又称硝酸盐呼吸或反硝化作用。

19.限量补充培养法。

【答案】限量补充培养基是指含有微量

生长缓慢,只形成微小菌落。

20.成斑率。

【答案】成斑率是指同一样品根据噬菌斑计算出来的效价与用电镜计算出来的效价之比。 蛋白胨的基本培养基,把诱变处理后的细胞接种在该培养基的平板上,野生型细胞就迅速长成较大的菌落,而营养缺陷型则因营养受限制故细菌。 【答案】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dissimilative nitrate reduction)是指在无氧条件下,某些兼直至的过

二、填空题

211分子葡萄糖底物经EMP 途径产生_____分子丙酮酸_____分子,.

【答案】2; 2; 2

22.球菌按其细胞分裂后的排列方式不同可分为单球菌,如_____;双球菌,如_____;链球菌,如_____;四联球菌,如_____;八叠球菌,如_____;葡萄球菌,如_____。

【答案】尿素微球菌;肺炎双球菌;乳酸链球菌;四联微球菌;尿素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3.放线菌菌落形状一般为_____,表面呈_____、_____、而霉菌-菌落表面常呈,霉菌菌落如呈粉末状者_____放线函细腻致密。

【答案】圆形;干燥细致的粉末状或绒毛状;绒毛状或棉絮状;不及

24.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曾有三个著名实验予以证明,它们是_____等人的_____, _____的_____,以及_____等的_____。

【答案】Luria ; 变量试验;Newcombe ; 涂布试验;Lederberg ; 影印平板试验

25.在微生物的生产实践中,为获得优良接种体(“种子”),多取用_____期的培养物;为获得大量菌体,多取用_____期的培养物;为取得高产量的次生代谢产物,多取用_____期的培养物。

【答案】指数;稳定;哀亡

和_____分子A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