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43民俗学概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道情

【答案】道情戏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称作“道情”。清代晚期,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等曲调为唱腔,吸收了梆子戏的一些乐器、唱腔和表演技巧等,逐步形成表演故事的道情戏。其内容多取材于道教故事,以劝善布道为目的,也演一些民间生活小戏和历史公案戏。按其流布地区,山西有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等,陕西有陕南道情、关中道情、陕北道情等,甘肃有陇东道情,山东有渔鼓戏、八仙戏等。道情戏早期多以皮影表演或坐班清唱,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搬上舞台,如陇东道情由皮影而发展为陇剧。

2. 民间口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3. 一国民俗学

【答案】一国民俗学是日本民俗学者柳田国男提出的民俗学理论观点,出自其著述的《民间传承论》。柳田国男主张,民俗学应首先是研究本民族和本国的学问,是“自我认识”的学问。当务之急是对本国民俗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至于国际的比较则有待于将来。一国民俗学与方言周圈论、重出立证法一起成为日本民俗学的主要理论支柱,长期指引日本民俗学的进程。

4. 美俗善政

【答案】美俗善政是一种民俗运用方式。它出自荀子的《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荀子的伦理社会思想强调人为的力量,对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决定作用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开始转向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观的范畴。他的新命题是民俗的道德标准。荀子主张按照美、丑、善、恶的道德概念去确立民俗知识,为民俗事象分类,选择美俗善政的民俗应用方式。他认为,作为上层统治者,学习和运用这种伦理民俗,善于从俗为事,就可以做到“其法治,其佐贤,其民愿,其俗美”,赢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并树立他们的“民德”形象。不然,他们就会做出“国家失俗”的逆行。

5.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二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6. 坐商

【答案】坐商是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商业行为。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字号牌匾、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无论是市声、敲击物,还是幌子、匾牌、商标、广告,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采用各种方式给消费者传递商品信息,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在这方面,我国商业民俗活动中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和总结的经验。

7.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8. 传说核

【答案】传说核是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客观实在物。柳田国男认为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传说核”的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民间传说就是围绕传说核,运用文学表现说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因此,传说核对民间传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简答题

9. 表演理论的意义。

【答案】表演理论是当代美国民俗学界乃至世界民俗学领域最富影响和活力的理论与方法之

一。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在存在主义哲学、人类学、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等的影响下,随着民俗学自身从单纯地关注文本到注重语境的方法论的转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80至90年代上半期,其影响臻至项峰。表演理论的学者队伍庞大,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尔·海默斯、理查德·鲍曼、罗杰·亚伯拉罕和丹·本—阿莫斯等,其中又以鲍曼影响最大。

与以往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中盛行的以文本为中心、关注抽象的、往往被剥离了语境关系的口头艺术事象的视角不同,表演理论是以表演为中心,关注口头艺术文本在特定语境中的动态形成过程和其形式的实际应用。具体来讲,表演理论的意义表现为:

(1)表演理论关注特定语境中的民俗表演事件;

(2)表演理论特别强调交流的实际发生过程和文本的动态而复杂的形成过程是由诸多因素(个人的、传统的; 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道德的等等)共同参与、而且也是由诸多因素共同塑造的;

(3)表演理论注重讲述人、听众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4)表演理论认识到表演的即时性和创造性,强调每一个表演都是独特的,它的独特性来源于特定语境下的交际资源、个人能力和参与者的目的等之间的互动;

(5)表演理论考察表演的民族志,强调在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范畴、语境中理解表演,将特定语境下的交流事件作为观察、描述和分析的中心。

与以往关注“作为事象的民俗”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关注的是“作为事件的民俗”; 与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动; 与以往关注传播与传承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即时性和创造性; 与以往关注集体性的观念和做法小同,表演理论更关注个人; 与以往致力于寻求普遍性的分类体系和功能图式的观念和做法不同,表演理论更注重民族志背景下的情境实践。

总之,表演理论的出现,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角度,它的应用所带来的是对整个民俗学研究规则的重新理解,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作是一场方法论上的革命。

10.简述传统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

【答案】地方志,简称“方志”。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书籍文献。地方志包括方志和年鉴。地方志中民俗资料的价值表现为:

(1)有助于民俗史形态的研究

传统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比较系统、详实、可靠以及时间脉络比较清晰的特点,为开展民俗史研究提供了便利。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编修的地力志同一类民俗记载的比较,有望获得其传承变迁的主要线索。

(2)有助于民俗形态研究

民俗形态研究是民俗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地方志对民俗事象的记述注重程式哈细节,这对于探讨民俗事象的内部构造和功能指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有助于不同区域民俗的比较研究

地方性是民俗的一个根本特征,而民俗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关注、发现和解释民俗的地方性。地方志中的民俗记述有着确切的区域定位这一特点,为开展民俗的区域比较研究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4)有助于方志编修者的风俗观研究风俗观是关于风俗的性质、功能、特点、传承、变化等以及风俗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礼制等关系,记录风俗的意义等诸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和见解。汉代以降,代代都有士人学者表述自己的风俗观。宋代以后的地方志往往志风俗,地方志的修纂者们往往就此发表对风俗的看法,遂使地方志成为风俗观的重要载体,也因而成为当代民俗学者考察传统风俗观的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