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643民俗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俗周刊
【答案】《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刊物。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它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2. 仪礼歌
【答案】仪礼歌是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攘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的歌曲。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3. 民俗
【答案】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己出现,《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4.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5. 顾颉刚
【答案】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6. 传说核
【答案】传说核是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客观实在物。柳田国男认为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传说核”的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民间传说就是围绕传说核,运用文学表现说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因此,传说核对民间传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7. 神话—原型批评
【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自觉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其产生也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原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因此,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8. 《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二、简答题
9. 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答案】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在考察各种节俗活动的成因时,不能离开这个视点。在传统节俗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后续的内涵融入其间,然而,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可以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旱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灵魂崇拜促进节口习俗的产生
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生前为善者,死后亦成善鬼。家中的尊长死后,能成为家族或家庭
的保护神,因此受到后人的隆重祭祀。这便是上古的祖先崇拜。殷周时代,祖先崇拜的祭祀相当频繁,祖庙建筑名目甚多。春秋战国以后,儒家伦理文化给原始的祖先崇拜增添了新的动力。“事死如事生”、“慎终追远”遂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社会生活的伦理原则。汉以后,岁节祭祖已成定例。新春伊始,祈望先祖保佑新一年风调雨顺、合家平安; 新谷登场,第一刀新穗用来祀天祭祖,以答谢祖宗的眷顾之恩; 岁暮天寒,不忘给祖宗捎去御寒的冬衣; 年尽岁除,更不忘把先祖请回与家人团聚。节日中的祭祖习俗,使血亲家族内部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成为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2)节日习俗强化了灵魂崇拜观念
除了善灵和祖灵以外,人们认为,那些死于非命、中道而天的非正常死亡者,死后会变成恶鬼或散祟,加害于人。《搜神记》卷十六载:“昔领项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 一居若水为蛆烟鬼; 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为了使厉鬼不害人,古人想出了种种办法:或敬而远之、或退而避之、或驱而赶之。七月十五于旷野水边燃放河灯、焚香化纸、设撰施粥,为的是追荐各路孤魂野鬼,使其有所归而不为厉。上巳日河边洗浴,端午插艾挂蒲、饮雄黄酒、戴长命缕,重九登高等俗,均有避邪消灾之意。至于年节燃放爆竹、击鼓驱摊、去秽送穷、更换桃符等俗,则都是对鬼魅的一种强力驱除,显示出人的护生态度。
总之,原始信仰(包括灵魂崇拜在内)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 祈望人寿年丰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日习俗形成的原发动因。
10.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
【答案】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稳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民俗传承和变异构成了民俗传播的主要脉络,传承和变异同时进行,在变异中传承,在传承中变异。因而,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
(1)民俗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只要经济基础不变,即便是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民俗文化仍然具有稳定性。此外,民俗文化的传承,常常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社会变革如果不和观念的变革结合起来,民俗文化也不会失去传承的思想基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过无数次的改朝换代和社会变革,其中有些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 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补充和完善,一直传承至今。例如,农历五月初五我国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流传至今的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这两项习俗最初亦属驱疫逐魅的活动之二。自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后,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历史性含义,一直沿袭千年,久盛不衰。如今,粽子依然是端午节人人要吃的节令食品; 龙舟竟渡成了海内外华人非常喜爱的民间竞技、娱乐活动; 而纪念屈原,则成了端午节一切活动的恒定主题。
(2)民俗在传承中变异
变异实际上是民族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没有变异性的民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