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777教育学专业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及思维认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及科学总结。它揭示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唯物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倡导一切科学研究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证唯物主义是一切科学研究、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最高指导思想及方法论基础。其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教育心理学以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与应用为研究对象,学生的学习问题根本上是要解决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遵从到遵从这样一系列心理变化问题。学生学习的规律属于心理变化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观点揭示了主观与客观、心理与客观现实及活动等的辩证关系,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学习的心理规律提供了门径。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就易于认识各种学习的本性及其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中的一门二级学科,它与其他心理学科与教育学科之间的关系,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所确立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才能明确其间的联系与区别,正确解决本学科的独立性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对象问题上的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仅仅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上的应用。这种观点从方法论角度,仅仅只看到教育心理学问题与其他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其间的区别。这违背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③在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有关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借鉴与发现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离开了唯物辩证法,也难以妥善解决。
总之,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要想取得成果,首先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2. 实现社会规范认同性学习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认同学习,指通过学习确立起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心理,包括对规范必要性的认知、对规范体现者的崇拜仰慕情感以及行为趋同倾向。实现社会规范认同学习必学具备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偶像认同在认同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价值认同建立在对社会规范本身的必要性与意义认识的基础上。
(2)榜样及其特征。在偶像认同中,榜样是主体认同的对象,是主体心目中的范例,是主体认为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榜样,不仅是外在于主体的对象,而且必须对主体具有吸引作用,能激起其认同需要或仰慕心理的对象,才能称为榜样。榜样的相似性、地位或身份、性质、榜样
行为的后果都影响认同性学习。
(3)模仿及其条件。偶像认同是对榜样(认同对象)的模仿,是对榜样的行为趋同,即行为仿效。模仿的发生受榜样及其行为特点的影响。除此以外,模仿的成效还受下列因素制约。示范、观察、强化是影响模仿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模仿行为进行奖励,可以增进模仿发生的概率; 对模仿进行惩罚,可以减少模仿发生的概率。
(4)消除义情障碍。规范认同是个体规范接受的一种自觉形式,是个体出于认知或情感上对规范的一致性反应而产生的趋同心理。由于儿童已有的社会经验影响到对规范的接受态度。因而要实现规范认同,个体必须首先消除原有经验中的认知障碍与情感障碍,实现义情沟通。消除义情障碍,必须使新旧经验发生沟通,新经验整合原有经验。该过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个体通过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对新旧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信息再加工; 个体通过反复实践社会规范,获得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尤其是通过执行规范后的行为后效作用,建立对规范或榜样的新的积极情感体验。一旦这种体验累积到足够的强度,超过了原有经验中的消极情感体验,便能消除原有经验中的情感障碍,实现情感共鸣。
3. 如何从知识应用过程中的四个基本环节入手来促进知识应用?
【答案】知识的应用是通过具体化来实现的。具体化过程主要包含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四个彼此相连而又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基本环节。
(1)审题
审题是丁解题意,搞清问题中所给子的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心理学的观点,即分析间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该问题的最初表征。审题是知识应用过程的首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重视审题,同时要使学生善于审题,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掌握审题技能。善于审题必须先善于读题,其次要有合理的程序。此外,要使学生学会善于改造问题,如把抽象的复杂关系形象化; 或省掉无关的情节,把问题简约化; 或把简缩的语言加以扩展,确切把握题意。
(2)联想
联想即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另一种与之相连的心理过程的现象。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联想即以所形成的问题的表征为提取线索,去激活头脑中有关的知识结构。联想是使抽象化或概括化的知识得以具体化的必要环节。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联想活动的进行将因问题的复杂程度和学生对所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同,而有扩展与压缩、直接与间接、意识到知识的重现与意识不到知识的重现的分别。
(3)解析
解析即分析事物的矛盾,分析已知和未知双方的内部联系,寻找解决矛盾的条件和方法。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解析即统一分析问题中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结构,将问题结构的各部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有关部分进行匹配。解析是具体化过程的核心环节,决定着具体化的水平。在教学中应对解析技能的培养予以高度的重视。教师可以遵循心智技能形成和培训的规律,来教授、提高学生的解析能力。
(4)类化
类化也称为归类,即概括出眼前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并将这一具体的问题归入原有的同类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理解当前问题的性质。类化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最终环节,是在审题、联想与解析的基础上,揭示出当前的问题与过去的知识经验所具有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类化的进程将因课题的难易、同例题的差别程度以及己有抽象知识的领会水平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熟练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那些难度较低、同例题和样例的差别较小的问题时,类化的进程是高度缩减的、直接的。如果是初次应用刚刚习得的知识,或眼前的问题同例题差别较大,一时难以辨认其本质特征时,类化通常是展开的、间接的。
审题、联想、解析与类化是知识应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环节,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这四个成分的执行有一定的顺序,且每一成分是下一成分执行的前提。同时,它们有时并不是经过一次执行即可成功的,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以及外界的帮助。
4. 影响迁移产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迁移不是自动产生的,它受制于各种条件,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定势。
①相似性: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客观因素的相似和主观因素的相似。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属于客观相似性,它包含学习的共同结构成分与表面成分。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奥斯古德的迁移逆向曲面都是学习材料相似性的典型代表。吉克与霍利约克认为,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包含结构特性的相似和表面特性的相似。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是主观相似性,也影响迁移的产生。并且两种学习情境中所涉及到的其他成分的相似,如态度、情感以及学习中的环境线索等也影响迁移的产生。
②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经验的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和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都影响迁移的产生。决定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的认知技能与元认知技能。因为迁移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活动来完成的,而认知技能与兀认知技能又是调节、控制认知活动,保证其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③定势:定势是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中,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定势使个体在认识方面和外显的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使个体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促进和阻碍。即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5.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答案】(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