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
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2.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基本消除受教育权上的性别差异,规定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戊学制
【答案】C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 )
A. 陕北公学
B. 延安大学
C. 华北联合大学
D. 抗日军政大学
【答案】D
4. 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不包括( )
A. 生产劳动的教育
B. 生活习俗的教育
C. 体格和军事训练
D. 六艺教育
【答案】D
5. 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
A. 操作定向
B. 操作模仿
C. 操作整合
D. 操作熟练
【答案】B
【解析】本题是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及其特点的考查。根据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理论,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是操作模仿阶段的主要动作特点。操作定向阶段只是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还没有真正进行动作操作; 操作整合阶段,个体的操作主要依赖于动觉控制,动作的整体也趋于协调和连贯; 操作熟练阶段,个体的动作控制几乎不需视觉的专门控制,动作要素之间高度协调一致。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逐步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鲜明反映这种转型努力的标志性文献是( )。
A.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C.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答案】D
7. 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会批准成立的指导日本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是( )。
A. 临时教育审议会
B. 中央教育审议会
C. 终身教育审议会
D. 地方教育审议会
【答案】A
,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了“教育改革【解析】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
,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临时教育审议会”从1984年至1987
年提出了多次咨询报告。
8. 体谅模式与其他德育模式的区别在于( )
A.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
B. 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C. 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
D. 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德育模式的基本观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体谅模式是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价值澄清模式是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价值澄清的日标就是使人们获得一种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使他们能以一种令人满意与明智的方式适应他们所处的不断变化的世界。价值观念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念或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指南; 社会学习模式是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注重的是道德行为的养成。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
9.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考查。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其中,感知运动阶段的特点是,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图式的符号化和语言迅猛发展; 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概念、去自我中心主义和进行群集运算。“守恒”是指无论物体的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形式运算阶段,是指思维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这时儿童的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10.“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A. 《学记》
B. 《论语》
C. 《尚书》
D. 《孟子》
【答案】A
11.下列引语最符合孔子关于教育对象主张的是( )。
A.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