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765社会学综合一之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理型统治

【答案】法理型统治是指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统治类型,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而有之)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强迫使之得以实施。这种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科层制”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法理型的统治类型所具有的主要特征:①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②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③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④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⑤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是有效的,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个人。

2. 社会冲突的类型

【答案】冲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①从冲突的现实性来看,可以将冲突分为现实的冲突和非现实的冲突;②从冲突的范围上,将冲突分为群体内部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非人格的思想冲突。

3. 反常分工

【答案】反常分工是指并非任何形式的社会分工都具有加强或更新社会团结的功能。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就会引起社会动荡,那么,这种分工就是反常分工。

4. 福柯

【答案】米歇尔•福柯,法国后现代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 其主要观点有:

①权力谱系学。揭示了隐蔽在中立或友善面具下的权力与统治的实际运作状况。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性权力,它在无数的点上被运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并且从来都不是某种可以获得、抓住或分享的东西。权力是分散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无主体性的和生产性的,它构建了个体的躯体和认同。得出的结论:话语是危险的,那些掌握权力的人试图对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构成潜在威胁的话语形式施加控制。

②规训社会秩序。福柯在其有关性、监狱、疯病和人类科学的论述中揭示了一种规训社会秩

序。在一个规训的社会中,秩序不是通过法律、政府的强制性体制实施,而是通过各种控制技术,或者规训技巧和话语来维持的。

二、简答题

5. 简述卢曼的社会分化理论。

【答案】(1)分化是功能主义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传统的功能主义者虽然对分化问题有所论述,但人们通常都对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家的分化论持有批评态度。因为他们的分化论与其整个功能主义观点一样,是一种保守的、抽象的理论。

(2)卢曼在其系统论的基础上,对社会分化问题作了独到的论述。

①卢曼认为社会分化,主要是指系统的分化(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分化),包括部门分化、等级分化和功能分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卢曼尤其侧重于对功能分化的分析。

②卢曼指出了传统的社会分化论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a. 从马克思和涂尔干到帕森斯都认为系统的分化是有限度的,故他们都提出分化过程有终结; b. 传统理论过分强调了价值共识在对不同的系统整合中的重要性;

c. 这些理论把许多过程如犯罪、冲突、价值分歧及非人格性视为越轨行为或病态行为,然而,它们总存在于不同系统之中;

d. 以前的理论难以解释社会分层的持久存在,并把它视为罪恶的根源或不断产生冲突的根源。 ③卢曼并不赞同哈贝马斯所提出的现代社会导致了“公共人的失落”、“公共领域的缩小”及“合法性危机”的观点。他认为分化,尤其是现代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使得传统上的关于社会的概念在描述上已不再适用了。

④通过对社会分化的分析,卢曼得出了两点结论:

a. 功能分化的世界系统似乎逐渐削弱了其功能必要性;

b. 计划不能取代进化,相反,它使我们更加依赖于非计划性的进化发展。

(3)卢曼进而参照生物进化论,论述了社会的进化。他提出进化是系统在与其环境的联系中不断分化的过程。具体说,有七个方面的含义:

①进化是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整体社会系统之间的不断分化;

②进化包括这三类系统内部的分化;

③进化包括整体社会系统不断分化出各类功能领域,如经济、政治、法律、宗教、家庭、科学和教育;

④功能分化伴随着不同沟通媒介应用的增加;

⑤进化过程中伴随着个人、角色、节目和价值之间的明显的分化;

⑥进化包括三种不同形式的分化:a. 部门化;b. 分层;c. 功能分化;

⑦进化性分化提高了系统的复杂性和它与环境的关系。

卢曼认为社会系统的进化机制与生物进化的机制是功能等价的。这些机制形成了社会系统结构的变异,选择那些促进系统适应性的变异,以及稳定这些具有适应性的结构。

社会文化系统进化的性状表现在三个方面:a. 变异;b. 选择;c. 稳定化。

6. 布迪厄使用“惯习”概念来表述什么?有哪三方面的意图?

【答案】(1)“惯习”是一个传统的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中世纪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的阐释中,是指美德气质,包含了行为的客观表现以及内在的道德意识状态。但布迪厄对这个概念加以改造,用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2)布迪厄运用惯习这个概念,有三个方面的意图:

①试图展示实践是如何从社会中构建出来,同时又怎样构建社会;

②试图展现客观的物质条件、人们的认知结构以及人们的身体本身是怎样相互构建出来的; ③试图展现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这几个方面,他企图弥合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他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7. 试述物质消费与符号消费的区别。

【答案】物质消费与符号消费的区别:

(1)物质消费是指满足日常衣食住行等有关生活物品和劳动资料的消费。即物质消费的消费对象是消费品实物本身。

(2)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味、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在符号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除了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内涵的消费。亦即符号消费的消费对象是消费品作为富豪表达的内涵和意义。

符号消费是一种理念的实践,即被消费的是理念,而不是物体,消费所涉及的乃是文化符号及符号间的交互关系。此时,消费者不再将消费性物品视为纯粹的物品,而是将其视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消费也不再是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转化在某种符码之下,以差异化的符码作为媒介所进行的文化行为。

三、论述题

8. 如何理解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答案】消费社会的本质特征:

(1)消费社会制造出一个“丰盛”的假象,实质上却是结构性匮乏的表现。“物质丰盛的社会”和“物质匮乏的社会”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不管是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既确立在结构过剩也确立在结构匮乏的基础上,或者说,在现代文明的条件下,若以无穷欲望和物质资财匮乏来衡量,则“贫穷”无处不在。这是因为,丰盛不是建立在财富之中,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具体交流之中。在原始交流中,每个关系都使得社会更加富有:而在我们这个“区分性”社会中,每个社会关系都増添个体的不足,因为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人比较的时候被相对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