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47中国史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人民率先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1945序幕。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开始了持续8年的全面抗战。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抗战8年,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民族牺牲也最惨重的战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时14年之久。若从1937年全面抗战算起,也进行了8年。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抗日战争进行的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中国军民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兵力。七七事变时,日本投入陆军24个师团中的21个。此外,日本还投入了60%的空军和三分之二的海军。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一直牵制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以上。1945年日本投降前,日本在海外的兵力共365万,其中在中国201万余人。中国战场不仅拖住了近200万日本侵略军,而且不断地消耗了它的有生力量。可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粉碎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为此,中国也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据统计,中国人民伤亡人数在3500万人以上,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5600多亿美元,直接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2)中国战场有力支援了世界其他战场,在二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①中国的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北进”苏联的计划,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
②中国的抗战迟滞了日本“南进”太平洋的计划,有力地支援了英美作战。
③中国的抗战避免了德日法西斯会合,使同盟国得以将它们各个击破。
(3)抗战时期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也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卓越贡献。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艰苦抗战表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日本的主力军,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抗战期间,美英等国主动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战时和战后,中国确立了应有的大国地位,正式跻身“四强”行列。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二战后期的重要国际会议,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的提高,反映了中国
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卓越贡献。
总之,中国人民不仅在自己国土上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力军,而且以自己的英勇抗战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答案】(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国际、国内形势及各方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①共产国际转变了关于中国革命的方针策略。1935年7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问题。1935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3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通过了《关于中国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对苏维埃运动政策做出适时调整,中心任务是组织全民抗战,从苏维埃运动策略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转变。
②中国共产党人适时作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调整。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强调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9
1937,月,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年2月,中共中央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前夕致电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五项要求。1937年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付蒋介石。
③国民党方面也转变其对日立场及对共产党人的态度。从1935年10月开始,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频繁接触并展开外交谈判,也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主要负责人建立联系。在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表示“和平未到完全绝望的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在1936年7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表示“中央对于外交所抱的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任何国家要来侵害我们的领土主权,我们绝对不能容忍”。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迫使蒋介石做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主张的决议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④1937年2~9月,国共两党先后举行多次谈判。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公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月22日,国民党中
,次日蒋介石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标志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在于其全民族性。以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合作为基础,双方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与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国民党在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的同时,并没有承认两党的平等地位。
3. 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答案】新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原因如下:
(1)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比较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2)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民权主义”,在君主专制被推翻后矛头直指一切不民主的政治体制,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一一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和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反封建的革命性进一步加强。节制资本,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国民革命。
(3)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响应情况如何?
【答案】武昌起义令全国震动,在一个月内,最大的城市上海和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等13个省宣告独立,脱离了清王朝的统治。各省有的是通过革命党人发动的战争而独立的,有的是通过立宪派和旧官僚互相勾结而和平光复的。独立各省的政权情况:
(1)虽然革命党人控制了政权,但有不少人蜕化为新官僚。
(2)立宪派掌握政权。湖南的焦达峰、陈作新发动革命党人起义,建立军政府,后来立宪派谭延闽杀害他们,控制了政权;浙江由同盟会员陶成章发动起义,建立军政府,最后政权却落到了立宪派的汤寿潜手中。
(3)旧官僚窃取政权。湖北都督是旧军官黎元洪;和平光复的江苏,程德全由巡抚变为都督;在独立过程中,革命派对革命政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旧势力缺乏警惕,斗争不力或放弃斗争,并且自身也发生分化蜕变;立宪派在革命高涨的形势下极力维持旧秩序,防止革命深入,甚至杀害革命党人,他们倒向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旧官僚表面上光复,宣布独立,实际上与旧
政权并无差别。这种情况,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预示着辛亥革命的失败。
5. 简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建设的情况。
【答案】(1)有利因素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对大后方的经济建设非常重视,大后方经济发展有很多有利因素: ①战时经济体制建立的迫切需要,迫使国民政府开始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克服了政出多门的弊端,这对于战时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②经济政策重心向有利于西南建设的方向倾斜。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直接干预经济,为战时需要服务。国民政府鼓励工矿业等的发展,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