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747中国史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答案】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包括: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由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落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的伟大力量,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为以后的中国大前进做了准备,
也为中华民族新的统一做了准备。
(2)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惟一一个长期坚持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也是东方惟一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国家,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军主力,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援助了英、美对日作战,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2. “工农武装割据”是如何形成的?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①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的紧急会议,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率部队上井閃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1928年4月,同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同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③1929年1月,为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会剿”,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后来,这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在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3. 概述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进行的三次论争。
【答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在社会改造的声浪中竞相传播,互相批评、斗争。从1919年到1922年,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了三次争论:
(1)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
1919年7月在从五四运动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每周评论》上发表《多
,公开反对在中国传播马克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后他又连续著文论述有关问题)
思主义,攻击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阿狗阿猫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反对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8月,李大钊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用革命的方法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在这个时期,陈独秀、瞿秋白等也曾发表文章,批判了胡适的反动观点。
这场论战是无产阶级思想对资产阶级思想的第一次反击。它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帮助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了改良主义的反动本质,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2)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
张东荪、梁启超等借罗素来华讲学之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评,挑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1920年11月,张东荪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的时评,向马克思主义挑起争论。梁启超也发表文章对张东荪的观点加以支持和发挥。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表面上研究社会主义,实际上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他们的言论,立即遭到了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拥护者的反驳。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是关系到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组织无产阶级政党,要不要用革命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的大争论。张、梁的理论虽然也包含合理成分,如肯定资本主义发展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意义,不同意“现在中国就实行社会主义”等,但他们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工人运动,反对成立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者对张、梁的批判,肯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当然,马克思主义者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他们在坚持十月革命道路的同时,否定了资本主义在当时中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与进步意义。他们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而是主张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通过这场论战,早期共产主义者有力地批驳了梁启超、张东荪等人打着社会主义招牌、贩卖资本主义的反动谬论,大力宣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明确了在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2)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
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发表文章攻击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挑起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这次争论持续了一年多,通过这次争论,一些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坚持无政府主义立场的分子被清除。这对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和把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建成马克思主义政党,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场论战,使许多知识分子和工人逐步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界限,捍卫
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总之,通过上述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大论战,肯定了在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建立共产党和无产阶级专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4. 概述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失败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1)义和团运动的特点:
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带有自发性。从1898年秋山东的义和拳反对洋教势力开始,到1900年6月与清军联合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而进入高潮,义和团始终没有制定出完整、明确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
②义和团始终没有指定出完整、明确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分散性,义和团运动在北中国的多个地方始终是各地各自为战,没有一个统筹全局的指挥力量。
(2)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在主观上,义和团运动的自发性,以及缺乏先进的、统一的领导阶级和领导理论导致了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性及组织不明确性。
②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仅仅是“传单一出,千人立聚”,利用迷信,这种方式具有浓厚封建落后性。
③在客观上,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腹背受敌,最终失败。
(3)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但中国人民敢于同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中国是不易实现的,而不得不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
②中国人民通过这一次血的教训,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已经变成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不打倒它,中华民族不可能有振兴之日。全国人民反清斗争日益高涨,清政府则愈来愈孤立,终于在十年之后,为辛亥革命的浪潮所吞没。
5.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答案】(1)《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①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