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学位管理中心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 )。
A. 教育具有社会性
B. 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
C. 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
D. 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小是教育
【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特别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旨在培养有独特个性和创造力的个人,并最终使人由一个“自然人”“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涂尔干的话表明了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因此,答案选A 。
2. 蔡元培所主张的五育并举原则上不包括( )
A. 军国民教育
B. 实利主义教育
C. 公民道德教育
D. 民族主义教育
【答案】D
3. 科举制度是由( )设立的。
A. 隋文帝
B. 隋场帝
C. 唐太宗
D. 武则天
【答案】B
4. 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图式
D. 平衡
【答案】A
【解析】同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儿童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幼儿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是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月亮是有生命的是幼儿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后获得的,是同化的过程。顺应,是指)匕童通过改变己有的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发生质变的过程。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因此,答案选A 。
5. 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这种教育目的是属于( )。
A. 个体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文化本位论
D. 生活本位论
【答案】A
【解析】个人本位论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①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②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6. 在朱熹的教育阶段分类中,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的是( )阶段。
A. 幼儿教育
B. 小学教育
C. 中学教育
D. 大学教育
【答案】B
7. 《海国图志》一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部书的作者是( )
A. 龚自珍
B. 林则徐
C. 魏源
D. 冯桂芬
【答案】C
8. 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
A. 政治家
B. 学术人才
C. 新国民
D. 实业人才
【答案】C
【解析】此题是对中国近代维新派教育家及其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考查。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国民”,梁启超认为,国家施行国民教育是为了“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这种特色的国民要求,有公德,国家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原理等品质。维新派教育家的思想贡献在于首先明确提出了普及教育的主张和培养具有时代人格精神的国民,这是他们区别于洋务派教育思想之处。
9. “总明观”设置于南朝( )
A. 宋
B. 齐
C. 梁
D. 陈
【答案】A
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教育的基本精神是( )
A. 教育为长期的战争服务
B. 群众教育第一
C. 注重教育的正规化建设
D 生产教育第一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特点的掌握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执行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政策,把教育事业作为抗战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在一切为了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指导下,将干部的教育工作作为根据地教育的重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