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807经济学综合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答案】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假定条件是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随收入上升而增加。
如果这些条件成立,则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若利率上升,货币投机需求减少(即人们认为债
,为保持货币市券价格下降时,购买债券从投机角度看风险变小,因而愿买进债券而少持有货币)
场上的供求平衡,货币交易需求必须相应增加,而货币交易需求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时才会增加,于是,较高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相结合,才能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则LM 曲线不可能向右上方倾斜。例如,古典学派认为,人们需要货币,只是为了交易,并不存在投机需求,即货币投机需求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LM 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反之,凯恩斯认为,当利率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人们的货币投机需求将无限大(即这时债券价格太高,只会下降,不会上升,从而购买债券风险太大,因而人们手头不管有多
,从而进入流动性陷阱,使LM 曲线呈水平状。由于西方学者认少货币,都不再愿意去购买债券)
为,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一般既不可能是零,也不可能无限大,是介于零和无限大之间,因此,LM 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答案】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分析如下: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d ,税收函数为T=T0+ty, AD 表示总需求曲线,且有
如图所示。
图 均衡产出
在图中,B 线为没有计划投资i 时的需求线,, AD 线和B 线的纵向距离为i 。图中,45°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45°线与B 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E 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了E 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存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 ;而在E 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3. 简述税收制度如何发挥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
【答案】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可以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得到发挥。
(1)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 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留给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自动地少减少一些,从而使消费和需求也自动地少下降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下降的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
(2)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收入自动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自动地少增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繁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高的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因此税收这种因经济变动而自动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动性和伸缩性是一种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因素。
4. 简述投资乘数的形成原因及推导过程。
【答案】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问的比,也就是投资增加1个单位,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1)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
投资乘数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消费者都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因此,产生如下的消费增量循环:
投资增加→群体1销量增加,故而收入增加→群体1消费增加→群体2销量增加,故而收入增加→群体2消费增加→……如此循环,投资增加1单位后,整个社会的消费量会增加几倍,也就导致GDP 大量增加,其增加额超过初始投资的增加额。
(2)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有:
则有:,
。
从而投资乘数为:
。
二、计算题
5. 某经济生产函数为Y=A(100L -0.5L 2),其中L 表示工作小时数,y 表示总产出,A 表示技术。劳动供给函数为L s =10+0.5w,w 表示实际土资; 假设初始A=2.0。
(1)一个有利的技术冲击使A 增加到2.5,求技术冲击前后均衡的总产出、工时数和实际工资水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一个不利的技术冲击使A 减少到1.5,求技术冲击前后均衡的总产出、工时数和实际工资水平,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根据生产函数可知劳动的边际产出量为:
MP L =A(100-L )
劳动的需求由劳动的边际产出量决定,因此劳动的需求函数为:
W=A(100-L )
己知劳动的供给函数为L s =10+0.5w,可知劳动市场均衡时:
L=10+0.5w=10+0.5A(100-L )
由A=2.0,解得L=55,此时w=90,Y=7975。
(1)当A=2.5时,解得:L=60,w=100,Y=10500。可见有利的技术冲击一方面提高了单位工时的产出,另一方面也通过提高工人的实际工资从而增加了劳动的供给,最终增加了充分就业的总产出。
(2)当A=1.5时,解得:L=48.57,w=77.15,Y=5516.22。可见不利的技术冲击一方面降低了单位工时的产出,另一方面也通过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从而减少了劳动的供给,最终减少了充分就业的总产出。
以上正好验证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6.
假定一个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劳动需求函数为
劳动力供给函数为
,资本存量固定在K=4的水平,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总供给函数,并分析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2)如果名义工资固定为3,分析(1)有何变化。
【答案】(1)由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