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706中外文学史之西方美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美与真、善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美与真的辩证关系
①联系
a. 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目的。所以,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
b. 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犷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观照的对象。
②区别
a. 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客观规律可以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而美却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主体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b. 美和真的区别首先在于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2)美与善的辩证关系
①联系
a. 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
b. 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犷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
②区别
a. 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作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b. 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 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c. 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3)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
①只有当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真的时候,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井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存在。
②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得到说明。
2. 什么是喜剧? 它的审美特点是什么?
【答案】喜剧(或者滑稽)发源于古代希腊,时间比悲剧略晚一些,是和时间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新陈代谢,辞旧迎新的过程。
喜剧感的突出特点是轻松愉快地笑; 包含了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喜剧的笑也不是单一的,他还可以细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如:嘲笑、理智的笑(机智)、轻松的笑(幽默)、同情的笑(反讽)、戏谑的笑(诙谐)等。喜剧感使主体处于一种平静的,轻松地精神状态之中。
3. 简述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及其主要任务。
【答案】(1)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艺术教育与美育是教育过程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既联系又存在区别。
①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联系
美育与艺术教育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在历史上,最初的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而且至今艺术教育还是美育的核心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由于艺术具有审美娱乐、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等独特的功能,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艺术中的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对提高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②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区别
a. 二者内涵不同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审美教育不一定涉及艺术技巧的培养,即便涉及对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其目的也是为了形成、完善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健康的人格。
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艺术教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艺术技巧的教育,并以培养人的艺术感受力与创造力为主。
b. 二者所拥有的教育手段不同
艺术教育主要以艺术作品为教育手段,而审美教育除了艺术作品之外,还要以广泛的审美活动为教育手段。所以,审美教育是不等同于艺术教育的。若把单纯艺术技巧的训练等同于艺术教育或美育,就会干扰、阻碍审美教育的开展。
(2)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日标与美育的任务和目标根本上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完美的人格等。
4. 简要说明物质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答案】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
(2)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3)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5. 简述艺术品的层次活动。
【答案】(1)两个层次代表:黑格尔“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层次; 苏珊·朗格“表现形式”和“意味”两个层次。
(2)三个层次代表:桑塔纳分“材料”“形式”“表现”三个层次; 杜夫海纳“艺术质料”“主题”“表现性”三个层次; 中国古代王弼分“言”“象”“意”三个层次。
按三个层次来说,我们分“材料层”“形式层”“意蕴层”。
①其中材料层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
②形式层是材料层相联系,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形式层在艺术作品中一方面显示作品(整个意象世界)的意蕴,一方面形式因素本身又可以有某种意味。
③意蕴是美感(审美体验)的对象,蕴涵在意象世界中。在观赏中领悟和生成,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艺术作品的这三个层次是不可分的:意蕴蕴含在材料和形式中,形式层的复合性使意蕴层也带有复合性。有意境的艺术品要表现得至境。
6. 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
【答案】(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
(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
(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7. 美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与此同时,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家庭美育
家庭教育是美育的起点。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一个人最早接受美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作为美的摇篮,甚至当一个胎儿在母腹之中尚未出生时,就己经可以开始进行美育了。
(2)学校美育
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点。学校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它对学生施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比起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来,学校美育的时间更有保证、条件更加优越、美育更加系统、效果更加明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