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大学人文学院706中外文学史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优美和崇高的实质。
【答案】(1)从实质上来说,优美和崇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2)这种人生境界各方面都是和谐的、统一的,那就是优美; 如各方面都是对立的、冲突的,那就是崇高。
(3)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社会学角度说,优美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人与生活于其中自然、社会的私谐统一; 崇高意味着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这种矛盾甚至发展为对立和冲突。
(4)优美和崇高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人生实践角度上来说,优美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崇高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与冲突。
(5)如果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崇高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互不协调。
2. 如何理解荒诞感。
【答案】(1)荒诞感就是在这个世界中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
(2)荒诞感的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人与世界的疏离,一个是由此造成的心理苦闷。
(3)荒诞感的实质就是,人面临虚无深渊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和失望。是一种复杂的审美体验类型,可概括为含有痛感色彩的焦虑。荒诞感更多的似乎是一种理智感而不是一种激情。
(4)荒诞是反形式,这点和丑接近,荒诞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对审美主体的知觉和想象造成障碍和冲突。
(5)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是人与自然、社会最深的矛盾,他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感悟。
3. 简述自然美产生的根源。
【答案】(1)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
(2)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
(3)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扩大。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
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4. 列举并简要说明美学史上几种有代表性的艺术定义。
【答案】(1)模仿说
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对艺术的普遍认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提出模仿说。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2)表现说
表现说强调个人情感的表现,认为艺术以表现创作主体的情感为主要内容。
(3)有意味的形式说
20世纪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在视觉艺术中,是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隐藏着的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感。这样,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4)符号说
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5. 艺术作品可分为哪几层,各层有什么关系?
【答案】(1)艺术作品的层次
①物质材料层
即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张、舞台、银幕、胶卷和录像带等;
②符号形式层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他们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
③意象世界层
它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它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④超验意境层
超验意境层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它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2)艺术作品四个层面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四个层面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共同构成犷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后面的层面总是以前面的层面为基础的,同时,它们又并非超越于前者之外,而是如水乳交融般地渗透在前者之中。
例如,符号形式本来就始终是以物质材料的方式存在的,而审美意象则是通过符号形式的意
义来构成的; 意境虽然具有形而上的超验色彩,但却从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意象,意象层面恰恰是进入意境层面的必由之路。没有意象的引导,意境的产生根本无从谈起。中国的戏曲没有布景,只凭动作及意象来暗示一种境界; 中国的古诗少用动词,仅凭名词、形容词构成的意象就能引导读者进入一种超验的意境。
总之,艺术作品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结构系统,又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凭依,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这些层面只有在整体的结构系统中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地位,离开了这个整体,每一单个的层面都将变得毫无意义。
6. 简述艺术创造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答案】(1)在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①从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经验看,在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艺术美。 ②艺术美的欣赏离不开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两者的联系。
③在艺术欣赏中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首先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内容,否则这种欣赏就失去了意义。
④从艺术美的创造上看,内容和形式也是统一的。
(2)关于艺术美的内容于形式的辩证关系中国美学史上的精辟论述
①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
a.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所谓“意在笔先”,就是强调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b.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意”看作是艺术美的精髓。
c. 作品的内容,也就是精神内涵,这是作品的灵魂。
②形式的审美价值
a. 因为完美的形式(也就是生动、鲜明、准确地表现特定内容的形式),直接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艺术家的高度技巧。技巧,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实际本领,也是创造艺术美的实际本领。
b. 优秀的艺术品的赞美,都是由充分表现意蕴的形式引起的。忽视形式,就是忽视艺术美的特性,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不会有感染力的。而衡量形式完美的标准要看它表现内容如何。
c. 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便会导致创作的失败。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的美,最大的毛病就是破坏形象的真实性。
d. 真正的艺术美不在词藻的华丽,文学中字句运用必须确切表现内容。这是艺术家创作中的难关。
③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
a. 在一件具体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由美的形式直接引起欣赏者的美感。 b. 在审美活动中经过很多次的反复,从美的形式中概括出形式美的法则。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可以起到强调某种特征的作用。
c. 由于艺术本身的审美特性,不论它所反映的是美的事物,还是丑的事物,在艺术形式上都要求是美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