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路径研究

关键词:足迹家族;生态文明;评价体系;云南省;

  摘要


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快速发展,人类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自然资本供需矛盾,大气中温室气体(GHG)浓度的增加引起的全球变暖,以及水资源短缺与污染等问题已经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等重要,并将融入到各项现代化建设当中。因此,生态文明的评价是今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丝绸之路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理念和地理文化载体。本研究选取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云南省为研究区域,以资源耗竭、全球变暖、水资源危机三大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首先核算了省级尺度1990~2013年以及市(州)尺度2005年与2013年的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了云南省自然资本、水资源供需状况以及GHG排放特征。其次,本课题组利用提出的生态压力指数、GHG排放指数和水资源压力指数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制定了生态文明等级。最后利用生态文明指数及等级将全省划分为三大类型区,并对不同类型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探索。这不仅对云南省今后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1990~2013年自然资本供需平衡、GHG排放特征、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析,生态文明水平的评价以及时间和空间差异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1990年到2013年,云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加2.80%,而生物承载力年均增长仅为0.78%,引起生态压力指数年均上升0.57%,生态安全等级从较高(Ⅰc)下降为中上(Ⅱa)。从空间上看,2005年迪庆和怒江生态安全等级为极高(Ⅰa),德宏、西双版纳、普洱和丽江为很高(Ⅰb),大理、红河、楚雄和临沧为中上(Ⅱa),保山为中等(Ⅱb),玉溪为中下(Ⅱc),文山为较低(Ⅲa),昆明、曲靖和昭通为极低(Ⅲc)。与2005年相比,2013年红河和保山生态安全分别下降两个和一个亚级,临沧上升一个亚级,其余地区未变。

(2)云南省GHG排放总量、人均及单位面积GHG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0%、5.47%、4.64%,虽然GHG排放等级始终为较低(Ⅰc),但其指数年均上升5.15%。从空间上看,2005年曲靖GHG排放等级为中等(Ⅱb),昆明和玉溪为中下(Ⅱa),红河、昭通、临沧、文山、大理、德宏和楚雄为较低(Ⅰc),保山为很低(Ⅰb),丽江、普洱、西双版纳、怒江和迪庆为碳汇(Ⅰa)。与2005年相比,2013年曲靖GHG排放上升三个亚级,玉溪和昆明上升两个亚级,保山、丽江和红河上升一个亚级,其余地区未变。

(3)云南省人均水足迹年均增长0.38%,而人均水资源量年均下降3.45%,虽然水资源压力一直为极低(Ⅰc),但其指数年均上升4.18%。从空间上看,2005年昆明水资源压力等级为中上(Ⅱc),玉溪为较低(Ⅰc),曲靖和楚雄为很低(Ⅰb),其余地区为极低(Ⅰa)。与2005年相比,2013年昆明、楚雄和大理水资源压力上升三个亚级,曲靖上升两个亚级,玉溪上升一个亚级,其余地区未变。

(4)云南省生态文明指数从0.82下降到0.71,年均下降0.61%,其等级从很高(Ⅰb)下降到较高(Ⅰc)。从空间上看,2005年丽江、普洱、西双版纳、怒江和迪庆生态文明等级为极高(Ⅰa),临沧和德宏为很高(Ⅰb),保山、楚雄、红河、文山和大理为较高(Ⅰc),玉溪和昭通为中等(Ⅱb),曲靖为中下(Ⅱc),昆明为较低(Ⅲa)。与2005年相比,2013年昆明生态文明下降两个亚级,曲靖、玉溪和临沧等9市(州)下降一个亚级,其余地区未变。

(5)按生态文明等级划分标准将全省划分为3大类型区:Ⅰ区包括大理、保山、德宏等9市(州),生态文明水平较高,应利用自身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并注意物质多层利用;Ⅱ区包括玉溪、昭通、红河等5市(州),生态文明处于中等水平,生态问题较突出,应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发展绿色产业;Ⅲ区包括昆明和曲靖2市,生态文明最差,工业较发达,应注重产业的循环与低碳发展,通过生态优化的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