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342农业综合知识四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农村文化中的大传统和小传统?
【答案】(1)“大传统”
“大传统”是指在一个社会里由上层的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通常是由思想家的深刻反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
(2)“小传统”
“小传统”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代表的生活文化。民间文化属于“小传统”并不是经过文人的“雕琢”而成的文化,因而带有质朴和粗犷的性质。
(3)大小传统的关系
①在中国农村社会,大小传统的分野一直存在。大传统的上层士绅文化着重于形式的表达,习惯于优雅的言辞,趋向于哲理的思维,并且关照于社会秩序伦理关系上面;而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则不善于形式的表达与哲理思维,大都以日常生活的所需为范畴而出发,因此是现实而功利,直接而质朴的。
②大传统和小传统的关系也并非判然两分,而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士绅阶层往往乐于居于乡村,使得大传统与小传统、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之间存在许多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形成中国社会的农村文化影响甚大。
2. 农民与农业工人、农村居民有什么区别?
【答案】(1)农民
农民是指以土地为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它既是一个职业概念,又是一个阶级概念,在我国它更是一个身份概念。
(2)农民与农业工人、农村居民的区别
①农民与农业工人
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农场主和农业工人(雇工)。发达国家的农民终结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相对滞后,农民在国家里还是占多数。
②农民与农村居民
农民与农村居民不能画等号。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非农的农村居民虽然生活环境和农民相同,但有几点不同:
a. 他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b. 他们受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生活方式带有城市居民的特点;
c. 即使有的“城里人”来农村承包荒山、荒地,或从事养殖业、种植业等。他们与农民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如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会与本土农民有所不同,并将起影响农民、改变农民的作用。
3.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试述农业产业化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村经济,按照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即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农业产业化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过程中人们对新制度的需求中产生的,是农业制度创新最引人注目的制度安排形式,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村“第二次革命”。
(2)特点
①农业产业化表现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和纵向化的特征;
②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它按照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通过利益纽带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③在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上,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4. 谈谈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案】传统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夫妻关系中,丈夫突出地占据主导的地位,妻子往往处于从属的地位。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丈夫不仅掌握着家庭中的经济大权,而且在家庭事务中也掌握着决定权。而妻子只是在家庭中承担照顾家庭其他成员的责任,对家庭经济、家庭重要事务和子女教育等很少有发言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的深入人心,农村中夫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妇女的地位和作用也与传统社会时期表现的不同。
(1)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随着农村社区的现代化进程,男性家长的权力也在逐步削弱,这促使农村家庭的权力结构开始向民主平等制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农村妇女虽然不是处于核心地位,但是相比较于传统社会,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明显的提升,在家庭经济、家庭重要事务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并且现代家庭所遇到的重大事情都需要夫妇之间的商量协调,共同作出决定。
(2)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
①负责整个家庭的衣食起居;
②农村妇女仍然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支撑家庭发展的第二根支柱;
③在子女教育、家庭经济等重要事务方面,农村妇女还承担着与丈夫进行商讨的功能。
5. 什么是农村教育?
【答案】农村教育是指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地区举办的、以农村人口为对象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旨在最终消除二元结构的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总称。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
(1)农村教育具有过渡性特征。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一方面,传统社会教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转型,必须重建教育体制;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处于社会转型期,其对教育的需求与现代城市教育存在差异。
(2)农村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农村教育以农村人口为对象,不是面对全民的教育。
(3)农村教育目的具有特殊性。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教育和现代城市教育的融合,促使农村教育消失。
6. 如何看待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答案】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1)传统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传统社会里,农村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中,城市文化的一些特征不突出或者被农村文化的一些特征掩盖着。农村文化是一片又一片覆盖着,彼此连接,在地域上构成强大的文化“板块”。城市文化作为点状分布,在农村文化的包围下,相对孤立地存在,还不具备突破这种包围,使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地域上出现扩大化的趋向。
在近代以前,农村文化比城市文化更具有文化吸引力和创造力,中国士绅阶层的文化故乡并不是城市,而是农村,城市只是他们人生中到过的“驿站”。
(2)现代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近代中国发生的人口移动,使城市人口达到空前规模,形成近代城市文化,而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以农村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空洞化。
7.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是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首次联盟,为了弄清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而合作战斗,为革命的理论建设培育了一批骨干和后备队伍。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是农村社会学发展的首要问题,如果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性质不清楚或模棱两可,也就失去了方向,将一事无成。
8. 试述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答案】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特点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