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673文学评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俄狄浦斯情结

【答案】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介于心理学、精神病学与文艺美学之间的专门术语。它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神话,恋母和拭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中文语境有时也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2. 《恶之花》

【答案】《恶之花》是波德莱尔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它完美体现了波德莱尔的创新精神:一方面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他也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全诗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中,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

3. “教育剧”

【答案】“教育剧”是叙事剧的一种形式。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宣传、鼓动的直接产物,是布莱希特在尝试创立叙事剧初期经常采用的一种体裁。“教育剧”的主题大多表现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它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习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和目的; 教育戏剧的重点在于学员参与,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4.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5. 《十日谈》如何对禁欲主义进行冲击?

【答案】禁欲主义是基督教宗教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人们严厉节制肉体的欲望,尤其是性欲,并将其贬低到肮脏、低贱的位置。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创作了《十日谈》,大胆描写爱情,赞美自然和谐的情欲,对违背人性的社会恶果、教会人士的纵欲进行揭露。

(1)正面描写男女爱情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赞美爱情,肯定了男女爱情的权利,认为爱情合乎人性、崇高可贵,人们有享受爱情和享受幸福的权利。他还指出爱情源于人的天性,不仅可以激发人的聪明才智,还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如第五天的故事,西蒙是一个愚顽的绅士,老师与朋友都无法改变他,但与一位乡下姑娘相爱,受到爱情的熏陶后变成一个才艺出众的人。通过这种爱情的描写,《十日谈》反映了人文主义自由爱情观,起到了反禁欲主义的作用。

(2)揭露了教士的淫乱,批判了教廷和宗教教义

薄伽丘无情地戳穿了宗教人士的虚伪本质,描写他们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之下,大肆纵情声色。《十日谈》中大量描写了僧侣和尼姑追求享乐,僧侣勾引良家妇女的故事。薄伽丘对禁欲主义的批判没有止于揭露教士的虚伪,而是进一步抨击了罗马教廷和宗教教义,指出了其虚伪性和反人性。

总之,在《十日谈》中,薄伽丘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肯定了人们对现实幸福的追求和享受,突出地歌颂了对爱情的追求; 同时揭露了宗教人士的虚伪,并进而批判丁教会与宗教本身对人性的扼杀,极大地冲击了禁欲主义。

6. 简述《荒原》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答案】《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西方文学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荒原》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荒原”一词己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1)《荒原》的基本内容

《荒原》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其主要包括《死者的葬仪》、《对弈》、《火诫》、《水里的死亡》和《雷霆的话》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分别是:

①《死者的葬仪》

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②《对弈》

《对弈》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

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雄耀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

③《火诫》

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 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 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 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 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

④《水里的死亡》

通共只有l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

⑤《雷霆的话》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一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阪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分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

(2)《荒原》的意义

诗歌运用了大量的西方神画故事和传说,使来自于这些神话故事和传说的内容、情节和意象在诗歌中互相交织,错综呈现,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文化象征背景,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

①展示了一战后西方人的精神幻灭

诗人用象征的笔法,将伦敦视为现代西方的象征,描写了这个城市的衰败、荒芜,揭示了生活其中的人们的空虚与堕落,反映了诗人深刻而冷峻的荒原意识,以及对西方人失去宗教信仰之后的担忧。

②表达了对西方文明复苏的企盼

诗人用繁殖神死而复生的神话、圣杯传奇中的渔王故事、耶稣复活的故事和东方哲人的训诫,提醒人们克制欲望,才能迎来精神的复活,为精神幻灭的现代西方人提出了拯救的途径。

总之,艾略特描绘的荒原景象震撼了西方世界,艾略特寻求拯救的探索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艾略特从反传统开始,最后他自己也成为了传统的一部分。艾略特试图以恢复宗教信仰来拯救西方的荒原世界,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但他的努力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尤其是他对诗歌艺术的探索与革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

7. 悲剧的基本特征。

【答案】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都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作品的基本内容,其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的基本特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