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电视采访学》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3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电视记者出镜有哪些非言语手段?
【答案】对于电视记者而言,在镜头前常用的非言语传播行为主要有以下四类:
(1)外表
任何一个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记者出镜的外表都比较严谨,有社会活动家的职业特征。外表是指记者的物质性的外观,可分为两大部分:可控部分,如头发,服装、化妆和装饰品等; 不可控部分,如容貌、身高、体重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记者的外观符号。事实表明,电视记者出镜的外表会在大众传播中形成某些相对固定的符号,若随意打破原有的符号系统会引起传播受众的困扰。
(2)体态语
体态语言又称“人体语言”、“动作语言”、“无声语言”、“行为语言”等,它是用表情、手势、眼色、姿态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辅助工具,是一种“伴随语言”。体态语言也是电视记者外观形象的一部分,包括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体态语在电视采访中的存在意义在于配合记者的日语表达,对日头语言中出现的不够严谨或不够完整的部分进行形象化的补允。从电视记者通常运用的人体各部位的姿势、动作、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情况来看,体态语可具体区分为表情语、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四类。
(3)类语言
言语行为是以有声语言符号来传达的,其信息媒介为语词和声音,而类语言是指伴随着言语而瞬息万变发生的声学行为,它包括:音调、音色、音量、重音、口音、节奏、速度和停顿等等。在电视记者出镜报道时,运用不同的声调可以传递言语意义的细微差异。这对于声画合一的电视新闻来说有重要意义。
(4)界域
界域是指记者出镜采访报道时与采访对象的距离和自我空间的调整。一般而言,电视记者出镜访谈,与被采访者保持的合适界域应在“个人区”的范围,即45厘米至75厘米之间。离被采访者太远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被重视; 太近则使人感到“逼人太甚”或产生其他不适感。
此外,电视采访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记者出镜访谈的界域和空间不仅体现在采访现场,还会体现在呈现给观众的电视画面上一一人物的距离从屏幕上看是否合适。这要求摄像师在拍摄时注意人物在画面构图中的位置关系和距离及不同镜头焦距所产生的空间变形。
第 1 页,共 6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